《山河为证》:遍地英雄下夕烟

《山河为证》:遍地英雄下夕烟 日期:2025年08月21日

  不是影评,是为备忘。

  《山河为证》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的全景式展现中国14年艰苦抗战的一部历史纪录片,以14年为经,两个战场为纬,约80%的新闻纪录片加上20%的新拍摄内容,编织出一张宏观的家国叙事网,缀以一些闪亮的个人纪事。

  看完影片,我脑子里就四个字——遍地英雄。

  如片中所说,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经的最暗黑时刻、最惨痛创伤,但也是全民族斗志昂扬、精神凝聚的时刻,烈火锻金,英雄出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历史书再厚,也写不尽他们的慷慨传奇。

  《山河为证》中很多英雄故事我已熟知,有一些我第一次知晓,是为纪录。

  他们靠什么撑过那个凛冬?

  影片从白山黑水开始,这片厚雪覆盖的黑色沃土是侵华日军铁蹄最先践踏的国土,14年艰苦抗战从这里拉开帷幕。抗战胜利后,彭真曾说:“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影片摄制组与东北抗联历史研究者、保护者一起踩着厚厚的积雪,寻找抗联战士当年驻扎歇脚的“秘营”遗址,日军为了斩断抗联的根,四处寻找、摧毁秘营,失去“秘营”后的抗联战士几乎失去一切给养,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中,大批抗联战士是因冻饿而牺牲。

  东北抗联创建人与领导之一周保中(1902-1964)以坚定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在艰苦战斗中,在密营油灯下写下了一部七十余万字的日记,成为东北抗联的重要历史文献。

  1936年5月18日

  午餐托炭窑工人代煮小麦,陈送山上休息处,既非粥,亦非饭,焦黑难堪,较猪矢(食)犹劣,戏问工人曰:此食狗吃乎?答:狗不吃。又问:猪吃乎?答:猪不吃。乃相笑视,俯就食,其色难看,其味恶难堪,然而亦足以果腹。

  1936年11月11日 雪午后止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深及尺,挂满茂密参天之林木,野兽绝迹,鸦雀无声,静寂寒冽,婉若资本主义世界垂亡追悼之序幕。游击争战,最恶此景,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1937年4月12日 天晴

  午前五时,日贼自徐家码头向我军部密营方向南进,我监视队伏于隐蔽地,拟袭击敌之后续本队。但尖兵携带之军用犬似已觉我之伏兵,我监视队乃猛烈射击敌之侦探群,击毙日贼二名,尔后撤走,敌人复向我军部包围前进,经我布置之散兵线开枪射击。因敌未我下面攻入,而自右侧背攻入,我方以无支持战之必要,乃全线撤退。敌人进至军部,将房焚去,并向我退却方向追击……

  ——《周保中日记——东北抗日游击日记》

  周保中的日记既文采斐然,又充满革命乐观,这是《日记》里少有的纪录困难的文字,孤悬关外、缺乏补给、与组织长期失去联系的东北抗联的境遇渐益艰难几近绝境,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人数近3万人,1938年冬,东北抗联只剩下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5000余人,到1940年冬,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

  东北抗联的英雄群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便是涌现于这样的极夜凛冬。 

  摄制组、东北抗联研究者坐在秘营遗址里,捡枝生火,煎雪为水,休憩时有一段对话:

  “他们(抗联)当时的条件已经超越人类生存的极限了。”

  “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问答者都含泪沉默了。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

  谁是王家川?

  摄制组跟踪拍摄了河北平山一名青年义务给抗战老兵拍摄照片。

  拍摄完成后,青年会问老兵一个问题:你认识王家川吗?

  老兵们纷纷摇头。

  王家川到底是谁?

  影片用版画的形式回溯了一个故事,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风尘仆仆走进718团指挥所,要求参军:“俺是十里沟的,俺叫王家川”。

  在场的几位团首长都愣住了,因为王家川是718团著名的战斗英雄,九天前的细腰涧战斗中,王家川一把刺刀,戮死了八个训练有素的鬼子,最后不幸壮烈牺牲。

  团长问:“你是王家川的兄弟吧?”

  青年哭了:“俺就叫王家川,等俺跟鬼子打仗战死了,俺还有个16岁的兄弟,他也叫王家川,俺们村还有一百多个年轻人,他们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死不了的。”

  要求参军的是王家川的弟弟王三子,王家川牺牲后,其弟王三子、王四子先后参军,牺牲。“王家川,一个名字,三个兄弟”,1939年5月《抗敌报》上的报道《王家川没有死》这样写道。

  1937年10月仅月余时间,平山县1700余名青壮年参军入伍,其中1500人正式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被称为“平山团”,当时晋察冀边区武装力量不足3000人,平山团的人数就占到了50%以上。平山团也是唯一一个县整团组建直接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部队,队伍中很多兄弟兵、父子兵、亲戚兵,血脉相连、危难与共。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团屡建战功,被聂荣臻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个人民军队的代名词,就出自平山团。1941年,也是平山团,奉命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南泥湾垦荒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

  在平山青年的镜头下,平山团的抗战老兵们除了胸前的勋章,与普通村民并无二异,真如报道中所说,他们拿起枪是军人,放下枪便是农民。最后摄制组问那位给抗战老兵拍照的平山青年,其实也是问银幕前的我们:

  他们都是农民,是什么让他们变成军人?

  潘家峪复仇团

  2025年1月25日,腊月二十六,河北唐山丰润区潘家峪村沉浸在一片喜迎新年的节庆气氛中。

  1941年的1月25日,是腊月二十八,潘家峪村全村村民也在预备过节,却被日伪军驱赶至潘家大院,日伪军封锁院门,用步枪、机枪射杀赤手空拳的村民,随后还燃起大火,毁灭罪证。全村1700口人,1230人惨遭杀害,其中658名是妇女儿童,30多家村民全家被杀绝。整理遗体时,因死难者面目全非,难以分离,只能分性别埋在大坑里,进行公葬,是为“潘家峪惨案”。

  村里有12名幸存者随即参加八路军,1941年5月9日,冀东党政领导召开的追悼大会上,“潘家峪复仇团”成立。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与十二团战士在迁安县甘河槽设伏,与敌激战5小时,全歼150名日军,俘虏100多名伪军。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佐佐木二郎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

  “磊磊仇人头,指日白刃割”,史书上寥寥三两句,描不尽燕赵男儿恩仇必报的慨然英雄气。我想抗战史上诸多超越了人类极限的战斗奇迹,源于国辱、家恨,源于一个良善而坚韧的古老民族被逼迫至生死一线迸发出的最强抗争。

  我记忆里的抗战

  我生于长于湖北宜昌。

  古称夷陵,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21年,有夷陵之战,1940年,有枣宜会战(当时侵华日军称之为“宜昌作战”)。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将军与敌激战壮烈殉国。

  张自忠灵柩被运回重庆时,途径宜昌,十万军民恭送将军。

  军人死国难,是为大义,大英雄。

  因为紧邻四川,宜昌城里有很多四川人。

  一个四川朋友,跟我说起,川军抗战,打到家家挂白幡,他有一个舅爷爷,牺牲的时候不到二十,无妻无子,他给爷爷奶奶扫墓的时候,也一直给这位从未谋面的舅爷爷扫墓。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带着一群孩子的国庆旅行团,行程里有一站是卢沟桥,一个胖胖的孩子找到桥上的弹孔,扬起脸对我说:“真的跟书上讲的一样。”

  有一次去腾冲旅游,当地一个导游不经意地一指远处的山:“那就是松山,当年跟日本人打,把山头都炸平了30公分。”

  山河为证。

  有些事,不提起,不代表忘记。 

  E N D 

  文 字|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