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兰若寺》:最爱《画皮》,值得单开一部 日期:2025年07月19日
疑惑:“5+1”
较早时候听说《聊斋:兰若寺》这个项目是由5个短片组合而成的形式就心生疑惑,看完电影仍未解惑,追光明明已经过了寻找、磨合故事的痛苦起步阶段,《白蛇》《封神》宇宙的故事都渐渐找到感觉,短片集对于讲故事从不是最优选,纵观百余年电影史,拼盘电影成功者寥寥,饶是大师概莫能外。
人气较高的短片集或为广告如宝马短片集,或为某主题性艺术电影活动所作如《十分钟年华老去》,动画短片集如《animatrix》《爱死机》则是实验先锋的概念片,针对其宅男极客影迷群体,直接投放影碟特别版、流媒体平台。
对于投放市场院线的剧情长片——一种真正的叙事艺术而言,短片不仅没有降低讲故事的难度,反而提高了。因为每隔一二十分钟,故事就被打断一次,然后重启,一部电影重启五六次,这对于观众的能耗是相当高的。每一次重启都需要观众耗费注意力、理解力,重新建构故事的情景、认识人物,好不容易熟悉了,这个故事又要结束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真正沉浸到故事里,和人物建立深度的情感认同。
当然,“存在即合理”,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令其合理的因由,比如漫威定期有新作推出,以维持市场的认知度与观众粘性,或者为试水筛选新导演、新项目,诸如此类,亦可理解。
结构:真伪“说书人”(storyteller)
《聊斋:兰若寺》用蒲松龄在兰若寺古井下与蟾、龟二仙竞赛讲故事这样一种结构将五个不同风格的动画短片串联在一起,按理可划入当下比较时髦的讲述人(storyteller)结构或说书人结构。
但说书人结构也有分别,很多只是看似,实质非也。真正的说书人结构可分两类:一类是说书人的故事,讲述者本人即故事中的重要功能性人物,她的讲述可以左右故事的进程,而不只是一个第三者视角的旁观者、陈述者,参见《救赎》,它的故事关键正在于对讲述者的揭示。第二类是讲述这一行为本身,是故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即强调叙述的不可靠性,参见《罗生门》。
除此二者的所谓说书人结构几乎都名不副实,只是以外在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收拢与串联,真正的结构是必须内化为内容的,甚至结构即内容。
《兰若寺》其实是可以做成真正的说书人结构的,如果它将蒲松龄这条人物线做成一条实的故事线,将他的人生遭际、个人思考、情感跌宕与内套的故事产生深度的沟通与互动,蒲松龄的个人故事与讲述的故事双线交织,这就是真正的说书人结构。甚至一条线可以影响另一条线的进展,或者两条线互相影响,这就是更技术系的说书人结构了,如《刺杀小说家》。
看影片开局时,我以为会做成这样,还觉得颇具新意,因为蒲松龄的生平及衍生演绎出来的故事,对观众来说(起码对我来说),还是一块新鲜的内容。而且,国产动漫中,清朝是比较少呈现的这一块儿,蒲松龄都登场了,却只充当了一个串场人物,而不是真正的主角,深以为憾。
高光:《画皮》——宋画版《美国美人》
重点表扬《画皮》,我真太喜欢它了,喜欢到觉得可惜,为什么不把它单拿出来做成一部电影,完全没看够。首先它的画风,宋朝画院工笔画,绝对是中华顶级审美,用宋朝工笔画做明朝的故事,从美学的渊流承继,也是适宜的。
它把《聊斋》中一个重口味的故事,做得冷寂冲淡,用当下时髦的网络语言,就是有一种“淡淡的死感”,它看似将老故事重讲了一遍,其内里却同《美国美人》《革命之路》一样,真正着眼的不是人鬼纠缠,而是中年夫妻的精神疲劳,与在庸常中的无奈沉沦。
王生的出轨由此平添了一些反抗庸常的意义,被鬼剜心惨死的结局则更加反讽而凄冷。创作者有意识弱化了道士追鬼的过程,也弱化了鬼的可怖,让一个本来出离现实的故事剥去了奇诡色彩,更加平实庸常。死水无波、静水微澜的主题,配上清冷疏雅的宋代画院画风,形式与主题圆融合一。
《画皮》以王生之妻为主叙事视角展开故事,舍得将短片珍贵的分秒,花费在一个主妇在家中操持的日常,有《让娜·厄尔曼》之精神。妻发现丈夫的秘密,目睹丈夫被女鬼索命,忍辱求人救活丈夫,吞下腌臜继续生活……故事以她的视角展开,也由她的内心抉择驱动。最后,她看女鬼灰飞烟灭的眼神,不是一个人看一个鬼的覆灭,而是一个女性看另一个女性的覆灭,她的眼神不只有惊惧,还有理解、同情与自怜。
《画皮》中的鬼,与其说是恶鬼,不如说饿鬼,是一个肌饿至脱形的女人人形,她的执念是以一身鲜亮皮相换男人的一句允诺——“片瓦遮身、现世安稳”,这渴求屡屡落空,怨念愈重,因而变鬼。女鬼也映照出王生妻的困境,她不救夫,便同女鬼一样变为无主游魂。自古以来多少女性挣扎不出的困境——总是被强制、被引导向外界、向他人索求安全感,而不曾向内求,《画皮》这一意在劝谕戒色清欲的警世故事,被赋予了非常现代视角的诠释。我专门等到片尾,记下了《画皮》的导演:黄鹤宇、刘一林,非常期待这个组合的新作。
《聊斋:兰若寺》中还推出了两张特别中国的脸孔——蒲松龄和王生妻。中国的很多动画都存在人物造像不够中国特色的问题,有的受日系动画影响过深,过于卡哇伊,有的又矫枉过正,引发了国人的审美反弹。
《兰若寺》中蒲松龄这一人物的造像,是一张非常典型的中国脸,无论是肤色、骨感轮廓和五官比例,我认为都是非常中国式的。王生妻的脸跟我们常见的那种日漫小尖脸完全不同,是中式的长圆脸,完全符合我们中式的审美——丰润圆融,包括她的丹凤眼,她的细眉,她的瑶鼻,五官的量都不大,脸部留白充分。
这是跟日漫、美漫人物造像完全不同的一种审美,他们追求的是小脸大五官,甚至五官充盈满整个面部,而我们国画中的美人就是这种平眉细眼,五官量小,面部留白比较大的。这样的脸第一眼也许不会特别惊艳,好像有一丝寡淡平凡,但特别耐看,越看越好看,这种静水深流、含蕴之美,是能体现中华独特文化底蕴的非常高级的一种审美。
除《画皮》外,其他四个短片各有各好,也各有遗憾,《崂山道士》勇于挑战前人佳作,勇气和实力都值得点赞,毛毡动画这种少见的形式充满童趣,丰富色彩的搭配很显功力,又绚烂又体现了中式审美,审美高阶。但故事原样复写,新编不够,有点可惜。
《莲花公主》将中式南柯一梦与童话奇幻类型融合,尝试了一把《爱丽丝漫游仙境》式的中国古风童话,瑰丽多姿,但真幻之间的切换与对照过于直接浅白,余韵不足。
《聂小倩》将故事背景改换到军阀混战、民族存亡的民国年间,创意新鲜,但还是没放开,实现得不够彻底,感觉只是换了一层背景布,若把宁才臣、聂小倩个人的爱情悲剧与宏大的民族危难深度结合起来做,就更精彩了,类似燕赤霞掏枪打鬼姥姥的桥段,应该大书特书,而不是一带而过。
《鲁公女》将《倩女离魂》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西融合,展现了“情之一字,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的伟大力量。《聂小倩》《鲁公女》的战斗与历险场景都堪称宏大,看出来是花钱花工夫了,体现了国漫当下的一流水准。但两者在奇幻设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聂小倩》中的小倩、《鲁公女》中的女主角身为女鬼,却出入随意,几无限制,最后小倩还直接变成了人,作为奇幻片,就显得不够严谨了。
奇幻片,虽是幻想类型,但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奇幻片可以建立一套跟我们现实逻辑完全迥异的奇幻世界的逻辑,但第一,这套逻辑必须向观众陈述清楚,第二要前后一致,不能任意更改,奇幻片的逻辑不严密、不可信,会让观众在接受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片尾彩蛋也是影片的高光点,当《三国》预告出现,我那场的观众都陷入兴奋中,啥还没看到呢,就凭“三国”两个字就直接预约了明年暑期的观影。三国果然是国人永恒的嗨点,以现在国漫的大规模与高技术,也该是展现真正的国风战争大片的时候了。
作者: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