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悬案》:模糊的世相人心 日期:2025年07月14日
导演陈可辛在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大师课堂”上,回应了当年影评人对《投名状》的质疑——片中庞青云(李连杰饰)去见慈禧的一段戏,“如履薄冰”已经在镜头之中,再用台词说出来显得多余——他喜欢把想的东西讲得很清楚,以免观众误解其中的意思。令人意外的是,陈可辛在新作《酱园弄·悬案》中似乎放弃了这种叙事的偏好,在这部引发巨大争议的影片中,透过“詹周氏杀夫”的民国悬案,折射出的却是模糊的世相人心。
1.模糊的真相
《酱园弄·悬案》改编自由蒋峰创作的以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酱园弄杀夫案为原型的中篇小说《翻案》,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前夕,居住在上海新昌路酱园弄的詹周氏(章子怡饰)因不堪多年凌辱,持刀杀死虐待自己的丈夫詹云影(王传君饰)并分尸的故事。
陈可辛的电影向来是在商业片和文艺片的中间去拓展叙事,既不是学院派或影展路线,也不是完全的商业类型片,他擅长于在类型片的框架下把故事讲得“不那么套路和主流”。
《酱园弄·悬案》中既有犯罪/侦探片必需的悬疑、解密等元素——通过警察口中自古奸情出命案的“常识”、法医尸检的情节以及特别的他者视角等细节和视听的手段,向观众暗示着案件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真相,又把叙事的重心偏离了罪案指向了“女性的觉醒”,侧重描写了万念俱灰的詹周氏经由西林(赵丽颖饰)、王许梅(杨幂饰)的文化启蒙和言传身教,最终敢于直面抗争社会不公的过程。
然而这种两全之策也导致了文本内部难以消弭的张力,当悬案的真相不明,观众无法判断詹周氏杀人案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她拒不认罪的法庭翻供,究竟是觉醒之后的勇敢还是为了求生的抵赖和诡计?这种模棱两可的叙事,让詹周氏在影片中所经受的凌辱折磨,往往停留在暴力的奇观,而没有转化为观众的同情和唏嘘感叹。
2.模糊的时代
在香港“北上”的电影人中,陈可辛是屈指可数的耐心研究内地的文化与观众,创作出“纯正”内地语感作品的导演之一。即便他在香港时期所拍摄的《甜蜜蜜》,也与回归之前“癫狂过火”的港片大相径庭,书写着当年出国大潮中人在他乡的酸甜苦辣。
陈可辛擅于描写那些在现实/历史的转折与变迁中与命运抗争的人,和他们身上斑驳而复杂的人性,更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描写出了他们的故事中“巨大而无形”的存在——时代,它成为了这些影片中人物行为逻辑和故事质感的宏大背景。
《如果·爱》是上世纪90年代的青春挽歌,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感情终将在与欲望的交锋中败北;《中国合伙人》书写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桑巨变,那个“点石成金”的时代有着独特的热情和躁动;《亲爱的》则是对中国现实一个局部的透视解剖,无序的混乱中有着尖锐而持久的痛感。
《酱园弄·悬案》中也有对时代的描写,正值上海光复前夕,一场关乎社会权力和个人命运的大洗牌即将来临,巨变的时代意味着曾经的经验和规则会失效和失灵。所以自诩保命有方的王许梅会被更早执行死刑,她的惊诧、绝望、愤怒和恐惧,以及刑场上的肃杀和刽子手的机械冷漠,是影片中最具情绪冲击力的段落。沉溺于权力快感的薛至武(雷佳音饰)用尽种种手段都要取詹周氏的性命,她的死亡,才能证明他还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但这种时代的描写是经过简练和提纯的,它更多服务于男权社会对女性迫害的书写,集中出现在监狱、弄堂和法庭,那种“沉船”之前失序、混乱中的人生百态,被过滤得过于单薄而模糊不清。
3.模糊的主义
如何让詹周氏杀夫的民国奇案打动当下观众,《酱园弄·悬案》的创作团队是煞费苦心的,女性主义作为兼具市场热卖和“政治正确”的话题,无疑在海内外市场上都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说原著《翻案》应该说相当贴近陈可辛一贯的母题——人被时代所裹挟和改变的故事,詹周氏在被法庭判处死刑后,因为伪政权在覆灭前优先处决政治犯的排序侥幸余生;詹云影本是当铺的柜员,战争来临当铺倒闭失业最终沦为赌徒;他/她们的生死悲喜都身不由己,冥冥中都和当年的时代,和日本侵华战争休戚相关。
电影的故事改写了人物的设定,詹周氏从麻木懦弱到坚韧勇敢的经历谱写了一曲女性觉醒的赞歌,给予了角色打破命运枷锁的主动性,但也抹去了人物身上的厚重感和悲剧性。电影中詹周氏的不幸在于遇人不淑,错付终身,当电影在强调女性苦难的同时,也把时代的悲怆缩写成了个人的悲剧,把无论英雄还是平民在时代面前的渺小无力,改写成了一个女人“离婚的代价”。
更进一步说,电影中主义的表达,要优先于故事的圆润合理,它多少有些刻意地制造着两性的分裂和对立,男人是赌徒、权力狂和阴谋家,而女性就是无辜的受难者和博爱的传道人。
所以《酱园弄·悬案》观后最让人意难平的是,陈可辛开始从教条、概念去创造角色,似乎放弃了他之前作品中对人性的复杂和丰富的理解,以及在多义之中对叙事平衡的精准掌控,这让叙事所承载的主义,显得巨大,但并不清晰。
无疑,《酱园弄·悬案》是陈可辛又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创作,最终成色如何,因为影片分为上下两部还尚难定论。《酱园弄·悬案》从影音的质感、视听语言的流畅到明星角色的突破等诸多方面,都不失为当下国片中的精品,而稍嫌“模糊”,无非是它离既是作者风格的文艺片又是商业大片的预期还有一定距离。
相较于陈可辛在《酱园弄》上半部中的得失,个人更在意何时能看到电影的下半部,它既源自悬案中透露出的情节的勾子——还有未曾揭秘的隐情和未曾现身的帮凶,更好奇陈可辛会如何呈现“詹周氏杀夫案”背后的时代,它横跨了日伪、国统到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那种翻天覆地沧海横流的时代大潮,会如何冲击、挤压和变形人物的命运?在多少有些色厉内荏的“女性觉醒”背后,或许这是更能与观众共情的,在历史叙事中的当下性表达。
作者: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