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及好莱坞高概念的没落 日期:2018年08月20日
距离1968年富兰克林·沙夫纳(Franklin James Schaffne)导演的《人猿星球》50年的今日,距离1977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导演的《星球大战》41年的今日,距离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的《异形》39年的今日,距离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导演的《侏罗纪公园》25年的今日,2018年好莱坞经典“侏罗纪”概念延续产品《侏罗纪世界2》上映的今日,好莱坞高概念(high-concept)电影不再具有原初的荣耀和光芒。这一一度被广泛认为蓄有点石成金的商业能量的工业电影产品制作体系,如今被人们谈起时更多是与“某种程式”相关,而不是与“创造力”相关。
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诞生与勃兴的原力恰恰在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鲜的创意点,后而在文本制作层面经过商业市场历练层层总结的方法汇集为程式,产品制作核心本质在于“一个有创意的点子”;今日之好莱坞高概念影片大多是以往经典作品的模式化的复制,譬如《异形》系列,《侏罗纪系列》,《生化危机》系列等,好莱坞拥有了更有科技含量的特技技术,有了更具科学模式的商业售卖,拥有了更娴熟的典型制作模式,却失去了维系高概念电影体系活力的创造性,对程式的依赖体现着制片逻辑从模式-市场,而非从创意-市场的逆向行之,这是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日趋没落的根本原因。
所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时下中国观众心理认同的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多是特技大片,或是有好莱坞巨星加盟的超级商业大片。然则,高概念电影既不是高特技电影,也不仅是某种营销指导创意的电影生产方式及后续的市场运作模式,它的制作核心在于内容制作的创意,它有着特有的叙事特征,文化和审美特征。高概念的叙事特征是以“what if”(如果....则如何....)为原点的单一叙事,即从“原点”催生逻辑严密、节奏明快的单线叙事内容。
简单一点讲,高概念的原点叙事大约含有两个要素,其一,一句话能够概括整个故事,其二,“what if”得是前所未见的新鲜。早期的高概念电影亦注重文化品质和人文主义精神,比如《异形》系列对科幻文化的尊重,比如《人猿星球》(1968)关于种族关系和现代人类社会主题的思考。高概念经典电影通通有血有肉,绝不是今日充斥市场的好莱坞高概念,奇观与特技更博人眼球,观众却觉得并没有好看多少,创意活力的日渐丧失和美学与文化品格的严重缺席令高概念电影失却初心。
以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制作为例,它是今时上映的这部《侏罗纪世界2》的最源头。《侏罗纪公园》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美国科幻冒险电影,这部电影当年获得了超过二十项奖项,包括三项奥斯卡奖。它在视觉效果和声音设计的技术成就被认为是计算机生成图像和动画视觉效果发展的里程碑。但令《侏罗纪公园》成为高概念经典的却不仅是技术,学者讨论高概念电影时会使用这样的措辞,比如,“通常,夏天最受欢迎的电影大片是建立在一个大概念,如如果我们能克隆恐龙吗?,这就是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
电影讲述亿万富翁慈善家和基因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克隆恐龙的野生动物园,当工业破坏导致公园的电力设施和安全防范的灾难性关闭时,一小群游客,连同富豪的孙子们,挣扎着生存并逃离危险的岛屿的故事。93年的《侏罗纪公园》有着科幻、怪兽、灾难类型电影的基因,统一在一个对公众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简洁的概念上,这种广泛的吸引力不是站在复杂的人物研究、电影摄影或其他与艺术表演有关的艺术设计上,而是建立在以创意原点为核心,以科幻、怪兽、灾难为基因的审美特征上。
科幻类型在电影方面并不提供一种知识的授受,在电影中,观众靠画面和声音,来参与到电影创造的经历他自身的死亡以及城市的毁灭或人类自身的消亡的幻觉情境中,《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因子不是关于硬科幻的科学性的,而是关于灾难的,这也是艺术最古老的母题。因此,在《侏罗纪公园》中建立的是“毁灭”的美学,它的诱惑力在于让人们从通常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苦难和灾难的审美愉悦提供了一个幻象对象。
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中着力建立了有科学怪兽“基因恐龙”参与的新鲜的灾难,对观众而言,在彩色银幕上真实再现恐龙是奇观,恐龙杀人造成公园的倾覆是奇观,奇观背后是科幻电影的道德责任感,故事给出的启示是要以一种适当的、人道的方式使用科学,而不是以一种疯狂的、强迫症的方式来使用科学,隐含的潜在的社会性主题却是狂妄自大的人类被自然、被科学技术的反噬。
除此之外,《侏罗纪公园》的创意原点亦是易于出售给广大观众的,因为这个单一叙事的原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单一的标志性图像,如主题公园标志的“侏罗纪公园”符合“外观、挂钩和书籍”的营销准则。可见,93年的《侏罗纪公园》的原点找得近乎完美,不管是从内容创意、文化追求、营销模式等,都不见远离观众,剔除一切与观众疏离的因素。
对比今时的《侏罗纪世界2》,在全球观众经历了四部侏罗纪系列的前提下,在地球上基因复活恐龙的故事不再具有奇观展示的意义,这就意味创意原点“what if”不再可能是”如果我们能克隆恐龙......”。
当然,《侏罗纪世界2》也作了一些变通,比如将“what if”延伸为,“如果我们以野生动物保护者的身份来保护地球上被克隆出的恐龙......”,这句话中既有定语,还有前提,这就意味观众进入一个老套故事里的维度相对复杂了,故事的催生自然有了旁支,所以,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多种混乱,情节逻辑上的,正义性方面的,科学观上的,举个例子,开篇楔子讲的是深夜深海,克隆恐龙残忍吃人的情节,后来以女主为首的动物保护组织要保护这个岛屿的克隆恐龙,然则,它们既不是野生动物,跟自然环境保护主义尚差着码子,而且不少种类对人类是高危,这样激发普通大众反感的矛盾对立有何意义?内容创意上的萎缩,特技上的高输出令这部电影成为没落的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中的代表之一。
当年贾斯汀·怀亚特用“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 来具体定义“高概念”。所谓“look”便是一部影片的卖相,其中包括了视觉形象的吸引力,诸如故事、明星或与流行的契合,而“hook”则是讲求有充分的市场商机,具有畅销前例(pre-sold)可循的制作题材自然具有一定的商机;“book”指的则是电影文本简单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但是不管是“look”,还是“hook”,高概念的本质全在“book”,不可本末倒置。
作者:杨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