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南境秘事

《湮灭》:南境秘事 日期:2018年04月17日

  最近笔者看了《湮灭》,我想它能够给国产电影很多启发。其实现在国产片里面科幻类型几乎空白,我最近所知道的,有一部黄轩主演的网大叫做《玩世英雄》,本片原名叫《回到2015》,韩杰导演的,有点美国科幻片《回到未来》的意思,但其实是这部影片主要是“幻”的成分。还有一部电影是《三体》,似乎拍成了烂尾楼,至今也没有听到下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电影是电影的极端形式,这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比较难的领域。科幻电影需要一个宏大宇宙观,在一个大空间里建立秩序,需要科学理性精神,我们国产片的注意力更多还是在一个更小的空间里面经营,我们还正在艰难地建构一个地面上的伦理社会。

  《湮灭》是有点另类的科幻片,导演亚历克斯•嘉兰的上一部电影叫《机械姬》,我也看过了,它们都给我一种小成本科幻的感觉。后者给予我的观感,比这部《湮灭》要好一些。我感觉《湮灭》相对来说太玄幻了,也太多类似于心灵创伤、精神分析的东西了,太多依赖于这种心理意识,而不是物理法则,这使得这部影片比较“软”,有点够不上硬科幻的级别。当然很多科幻电影也不是纯粹依靠科学逻辑的力量来叙事,也会有一些人心与情感的元素,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侧重的问题。

  可以比较一下这个导演的两部影片。前作《机械姬》,它很奇特地将电影的环境放置在一个青山绿水的山谷当中,环境安静,人的动作也没有一般科幻电影那么剧烈。这部影片的主题相对明晰和简单,是说一个人工智能如何反叛并且杀死了它的创造者,穿戴上人类的皮肤,乘飞机逃离山谷走向人类社会。显然这又是人工智能反人类的话题,让现在研究比较流行的后人类主义找到了一个比较容易引用的例证。这部影片和《湮灭》还有前段时间的《降临》等科幻片,形成了一种新科幻电影的序列。

  前段时间有学者说,人类对于科技尤其是AI技术的危险缺乏预警,“我从不期待好莱坞会去关注AI造成的弃民问题”。这么说其实是不对的,对于现代技术和AI的预警,好莱坞做的最多也最广泛,当然也最生动。它就是利用一些学者所反感的技术主义和商业主义,将人工智能这种特别专门的东西引介到大众文化里面来,并给予人工智能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它肩负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恐怖惊悚的气息,让人们担忧和反省,这都有赖好莱坞电影之功。

  《湮灭》这部影片,更“软”,更玄幻一些。它很像一部西部片,人们走到一个异域空间,在这里冒险,或者希望匡正秩序,从中走出来的人被这个经历所改变。其实将科幻电影比做西部片,不是笔者的发明,一些学者喜欢做这样的类比,他们将《星球大战》里面的地外星球比做西部世界,《湮灭》的这种意味很浓。有人将《湮灭》和《潜行者》做比较,我觉得也有道理。

  本片讲了南境这个地方,被外星力量制造的“光闪”所控制,进去的人多是有去无归。本片女主角叫做丽莎,她的老公去南境一年未归,回来后则大出血,快要死掉了。丽莎这些年一直在出轨,她带着内疚和补偿心理,申请去南境考察,要去补偿,或者去体会丈夫所曾经经历的世界。同去的一共是五位女性。

  当说到五位女性去考察这样一个空间的时候,很容易让人发生联想。她们要去这个按照惯例属于男性的空间。影片开始不久,电影就开始通过演员的口述来揭示,这五位女士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创伤来到这里的,一个女士自称我们都是Damaged Goods,这个词在英文世界似乎是一个固定词组。她们有的曾经酗酒,有的曾经自杀,有的得了癌症。而根据电影的说法,来到这里的人其实有一种自我毁灭的冲动。

  看到这里我其实略有点失望,觉得又来这个,有点没劲,这个电影的叙事还是更偏向人文主义领域,这个光闪的空间被赋予了过于明显的隐喻性。此空间的特点是能够将光线和信号进行折射,基因也在此被修改,从这里出来丽莎的丈夫,已经被“非人”替代,这说的是异化吗?还有让人不过瘾的地方比如五位女性如何穿越“光闪”的边界,电影没有呈现,出了片头字幕之后,下一幕她们就已经在“光闪”里面了,感觉太敷衍观众。这个导演和它的作品,有点科幻世界的小清新的意思,虽然这个《湮灭》还是很烧脑,但是比起《少数派报告》和《银翼杀手》,差距很明显。当然这里也有个人趣味的原因吧。

  我查了一下,本片也是根据星云奖的小说改编的,我没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对比。有人对于伦理,对于心理创伤和精神分析感兴趣,从这样一个气氛营造能力很强的影片中去感受这些,也可能获得多重愉悦。而且电影里面的造型能力特别好,富有想象力。

  我看到网上很多人说《湮灭》是打着科幻的旗号搞恐怖片,其实这点并不是《湮灭》所独有的特点,北美的学者在研究电影类型时,很多是将科幻分别纳入到其他大类型里面去,有的将科幻电影分成科幻恐怖片和科幻动作片,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万有引力》说成科幻风光片,《银翼杀手2049》说成科幻爱情片?简直太不尊重科幻电影了。其实在过去,学术界对科幻的重视一直不够,学者可能更感兴趣的是人文主义的东西,对于需要物理学和高科技知识的,还是有所疏远。早期研究电影类型的学者,很少在书中为科幻开辟专章。

  对于科幻电影的重视,我感觉与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进展有关,阿尔法狗事件、生物技术与人机连接的研究,甚至类地行星上大气层的发现、电影技术的飞跃,都加重了文化界的一种后人类气氛。科幻电影(包括文学)与未来科技的关系也越来越被人重视,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ASA的太空美学,其原著为当年登月提供过知识动力。这都是旧话,是我们乐于引用的。埃隆•马斯克团队成员都是科幻迷,他们从科幻虚构作品里面寻找灵感,而笔者最近读到其中一个成员在设想未来脑机连接后,可以用神经刺激来直接控制人的沮丧感,还可以适当增加人的愉悦感,这实在令人惊讶,在《银翼杀手》的原著里面,人就是这样来控制情绪的,他们可以根据一天的工作生活安排,来将身体调节到“382号情绪”或者“383号情绪”上。

  以前我们都把科幻当作幻想,今天我们开始更严肃的对待科幻和科幻电影这个事情了。从《黑豹》、《头号玩家》到《湮灭》,还有新的《西部世界》,感觉今年有点“科幻电影年”的意思。在这其中,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我们是否还有胆识和精神的强度,去设想人类的共同未来?

  作者:王小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