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脱皮爸爸》:荒诞中可以投射多少真实? 日期:2018年04月03日
很奇妙,往电影院和剧场里面一坐,瞬间就能感觉到两者气氛的不同。在观看电影《脱皮爸爸》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影片是香港话剧导演司徒慧焯的电影处女作,影片改编自他在2011年执导的同名舞台剧。看完影片,有兴趣了解了一下司徒导演的创作背景。司徒导演在1997年做了香港第一个大型原创音乐剧《雪狼湖》的执行导演。2001年加入舞台制作公司Star East Stage。2006年成为香港话剧团的驻团导演。
在电影方面,司徒导演曾是张国荣主演的电影《夜半歌声》、林青霞主演的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梁朝伟和王祖贤主演的电影《倩女幽魂:道道道》的编剧之一。他也参演过电影《春娇与志明》和电影《一个人的武林》。
或许因为我也有一点话剧舞台和舞蹈表演的经历,在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一种舞台仪式感扑面而来。这种仪式感既增添了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又给影片带来观众接受的困境。
舞台和电影具有属性差异。舞台的属性是临场感、象征性和交流感。镜头的属性是推拉摇移、取景布光和蒙太奇。人们将舞台剧改编为电影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戏剧起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希望神明给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电影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我们创造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的苦难、幸福能迅速地传染到周围的人。除非去期待人类不需听从命运摆布的那一天,而那一天,是不会到来的。百老汇和好莱坞已经对如何解决定焦转变焦的问题轻车熟路。然而,中文电影在这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我主要谈谈片中带有强烈仪式感的两场戏,还有人物设置的虚实处理。
带有仪式感的第一场戏是脱皮后变年轻的爸爸跟儿子的老婆和初恋女友共舞。三人在雨夜调情,夹杂着醉意和魔幻的暧昧色彩。这场戏在叙事链上造成了一些断层。这样的处理实则很危险。如果在父亲这个荒诞人物线上看,观众可以看到父亲当年的风流天性。如果换到儿子这个写实人物线上看,这样的人物关系如果没有达到乱伦的程度的话,也让观众略感到很别扭。
如果抽离掉儿子的写实人物线,从三个人物的个体体验和人物心理发展来说,在假定性和抽象性的舞台表演中,是可以这样处理的,观众在剧场里很容易进入个体关系体验的纬度。但是在电影中这样处理,观众会产生误解,这就不是最佳方案了。其实,可以感觉的导演想要表达前女友的情愫释放、妻子的情感积压,父亲的性格呈现,这三个个体的心理情绪戏,这个想法是好的,从整体剧情角度来说,加入这一层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可以选择别的方式来表达,那样的话,可能不会造成现在这样与观众太大的间离感,不会造成部分观众的误解。
带有仪式感的第二场戏是6个爸爸同时吃面条。这场戏的创意很好。由于竹升面是父亲对母亲最美好的记忆。面条的香味唤醒了父亲每次脱去的皮囊,这些皮囊复原成了各个时期的父亲,这些父亲们一个个地复活,围坐在餐桌,一起吃面聊天。导演不动声色地把个人成长与香港城市的变迁、老年养老问题以及历史问题等加进各个父亲相互指责彼此是造成现在儿子困境之罪魁祸首的争论大战当中。
在争论大战看似要得出37岁父亲就是造成儿子现状的根本原因时,大家却发现在家中最艰难的时期,是他撑起了整个家。这个背景讲的是父亲当年从大陆来的,在香港白手起家非常不容易。很遗憾的是,这个点只是靠母亲的一句台词带过了。如果能稍有延展和表现,就会增加影片的力量感。另外,父亲们一起打闹、一同起舞、尽情狂欢、集体飞翔。这场戏的呈现手法过于舞台化,长度过长,影响到了整部影片的节奏。
人物设定上,导演还是很聪明,并且具备处理“虚实”的功底。
首先,古天乐饰演的儿子田力行是一个实在人物。演员的表演、台词、动作和心理线都是贯穿全片始终,基于生活写实。这个人物在片中经历着事业和婚姻的双重失意。他一直在隐忍着、坚持着完成他从脆弱变为坚强、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人生成长任务。这一点跟普遍观众是具有深层共鸣的。这个人物的完成度比较高,观众接受起来没有问题。
其次,吴镇宇饰演的父亲田一雄是一个荒诞人物。他以脱皮的形式进入不同年龄时期。在期间, 70岁的父亲不再大小便失禁。52岁的父亲为了能儿子看上球赛偷了老板的票。37岁的父亲在外面找女人、跟小流氓鬼混。28岁的父亲羞涩腼腆,梦想成为空军飞行员。
19岁的父亲和母亲谈恋爱。儿子田力行与不同时期的父亲进行对话,产生冲突,逐步回溯父母当年如何相识相爱、疲于生存、情感危机、包容妥协、不离不弃。田力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自我意识,正视曾经的失败和他性格的缺陷。他在一次意外的感情出轨之后,几乎失去了妻子。
父母的不离不弃让他坚定信心,挽回自己的婚姻。但是,导演只是让妻子微笑回眸离去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来交代田力行的感情结局,而非把田力行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力量落到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姻上,反倒是落在了自己的电影工作上。这样的人物命运结局在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是很难见到的,甚至是很难接受的。
因为西方社会在电影中把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和灵魂提升往往落在家庭婚姻和个人情感上,而非工作上。或许这是中国社会现实在电影里的反射,也或是中国男性在社会里的无奈境遇的投射。
作者: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