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制“春节档”——论中国系列电影的生成

订制“春节档”——论中国系列电影的生成 日期:2018年03月06日

  2018春节档七天的长假共产出54.42亿票房,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助力2月创造了过百亿的电影票房纪录,这有点超出想象的显赫成绩确实令人欢欣鼓舞。春节影像繁似火,这个独具中国年味道的春节档向来是国片的天下,纵观竞争力比较强的六部影片,既有喜剧类型的亲子合家欢,也有魔幻视效大片,还有喜剧侦探推理片,令人比较意外的军事动作大片《红海行动》也挺进了春节档。

  为了迎合国人过年欢闹喜乐的气氛,大部分影片都有喜剧的卖相,有意为春节档量身打造,比如《唐人街探案2》中刻意制造当下的时间点,并且设计了更密集更夸张的搞笑桥段,《捉妖记2》中小萌妖寻找父母、父母寻找孩子的团聚主题,《熊出没之变形记》中父亲召唤光头强回家过年的期盼,《祖宗十九代》简直就是喜剧明星拜年大串烧了,以及《西游记女儿国》的前半段,虽然与过年无关,但唐僧师徒三人怀孕的若干情节还是有点笑料的。

  另外一个特点,除了满意度不高的《祖宗十九代》,这几部比较火爆的大片无一不都是续集,可见,系列电影已经开始产生它的品牌效应。

  回首系列电影发展史,美国和香港电影当是成功的范例。美国系列电影历史悠久,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影响力巨大且深远。比如“哈利波特”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变形金刚”系列、“侏罗纪公园”系列、“星球大战”系列、“X战警”系列、“钢铁侠”系列、“蝙蝠侠”系列、“蜘蛛侠”系列、“绿巨人”系列、“美国队长”系列、“异形”系列、“终结者”系列、“碟中谍”系列、“古墓丽影”系列、“暮光之城”系列、“猩球崛起”系列、007系列、指环王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等等数不胜数、风靡全球。

  如果说美国系列大片创造了无数个叱咤风云的漫威英雄,体现了以视效为主的重工业水平,那么在八、九十年代风光无限的香港系列片则是靠本土明星进行运转,比如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周润发的“赌神”系列、林青霞的“东方不败”系列、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许冠杰麦嘉的“最佳拍档”系列、郑伊健陈小春的“古惑仔”系列、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甄子丹的“叶问”系列、刘德华梁朝伟的“无间道”系列、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古天乐刘青云的“窃听风云”系列等等,武侠片、警匪片、无厘头喜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片种风靡了整个亚洲,港味盛行。

  追溯早期中国商业电影,也有许多流行一时的系列电影,比如神怪片“西游记”系列,喜剧片“王先生”系列,甚至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系列三年内竟然拍到了18集。

  系列电影的诞生说明了商业电影的繁盛,按照商业逻辑讲,系列电影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偶像,跟观众的心理达成了默契合约,不断生产,定期约会,满足观众的预想期待,甚至伴随着一代代青少年观众的成长。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的加速,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消费需求,近年来国产电影也开始制作颇具商业效应的系列电影,比如有良好口碑的“画皮”系列、“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丁亮出品的“熊出没”系列、徐峥的“囧”系列、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陈嘉上导演的“四大名捕”系列、郑保瑞导演的“西游记”系列、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郭敬明编导的“小时代”系列、薛晓路编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田羽生编导的“前任”系列、吴京的“战狼”系列、林超贤导演的“行动”系列、许诚毅导演的“捉妖记”系列,还有陈思诚导演的颇具创新性的“唐人街探案”系列。

  这些系列电影有魔幻片、武侠片、公路喜剧片、青春片、爱情片、军事动作片、喜剧推理片等等类型,品种齐全,花样繁多,经济效益明显,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比如以每年的属相为主角、专门为小朋友订制的春节档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连续7年创造了总和超7亿的票房。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虽然口碑不佳,但是四部“小时代”却累积了近18亿票房。更别说2017年的《战狼2》了,恐怕单片56.78亿这一战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超越。

  系列电影是典型的商业类型片,有的来自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有的来自粉丝众多的畅销小说,有的则是完全原创IP,从它诞生起就注定是产品思维方式,之所以能连续产出,还是来自客户-观众需要的内动力,观众对此系列产品的认可,反作用力于创作者进行不断地跟进和再生产。国产系列电影的导演、主演、以及影片人设、风格都是相对固定的,尤其是导演的特长趣味决定了影片的类型组成要素和发展走向,这是国产系列电影的显著特点,也是观众识别影片的主要依据之一。

  2018年春节档几乎被续集占领,尤以陈思诚团队精心研发的“唐探”系列最为出彩,观众叫好又叫座。就像《士兵突击》里的成才一样,陈思诚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衍生到电影版“北爱”,又从爱情片转型开发喜剧推理片“唐探”,陈思诚每一次转身都带着全新的尝试,不重发他人也从不重复自己。

  “唐探”系列第一次把东方文化巧妙地移植到国际化的大舞台,还把喜剧这种感性外化的元素搅拌在严肃缜密的悬疑推理之中,并且打造了天才少年和中年油腻大叔这对反差极大的华人侦探组合(尤其是“唐探2”的刘昊然圈粉无数,王宝强的表演更为放浪),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类型混搭,竟然毫无违和感,反而因为多种元素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观众在过年时不仅通过笑完全释放,还可以参与烧脑整个过程,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当然,“唐探2”也有一些低俗刻意的小粉红喜剧桥段,但显然观众在过年时的接受心态比平时更为放松和包容,难怪乎大闹纽约城的“唐探2”以31亿的票房高居春节档影片榜首(截止2018年3月6日),陈思诚作品永远保持着他独有的新鲜度,所谓桃子电影,外软内硬,老少通吃,值得期待,下一次,东京见!

  而经过市场的检验,《捉妖记2》和《西游记女儿国》却不尽如人意,口碑下滑。2015年的票房冠军《捉妖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是中国电影在真人动画上的尝试,还创造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萌妖胡巴,喜剧、歌舞、魔幻混搭组合给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如果从单片来看,《捉妖记2》还算是一个合格的亲子合家欢产品,但是从续作上要求,观众就不买账了,虽然2新创了人物屠四谷,但整个叙事里太为抢戏,而且50多岁的梁朝伟再去扮演小鱼儿、韦小宝之类的顽皮万人迷角色显然已经不适合了,而胡巴还是一味卖萌,缺乏变化和成长,观众也会有审美疲劳,虽然2在宣发上下了不少血本,但本身创新性不够,导致后劲不足,流失了不少观众,创立品牌不易,且行且珍惜啊。

  《西游记女儿国》虽然画面精美,音乐动听,但丝毫不能打动内心,流量小花赵丽颖虽然形象清新纯净,但显然没有担当起国王的使命,既没有国王的雍容大气,也没有国王的高贵妖娆,反而活脱脱演绎成了调皮公主历险记,现代少女感十足,观众对女王的高期待落空,更何况还插叙了那么一段性别模糊的河神之恋。

  全程呈现尴尬,前半段很多笑梗已经过时,更别提那个港台片中常见的丑男扮美女了;而后半段节奏放缓,调性突变,苦海漂流无限绵长,观众已经有点坐不住了。有点可惜了,本来是个有关情欲与信仰的好题材,值得深挖和细品,却生生把它拍成了一个完全不见内心挣扎的意念之恋,迅速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所赢来的好口碑拉低了。

  可见,这两部续集明显偏重了明星效应,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叙事功底薄弱,人设错位,逻辑不通,没有在前作的基础上逐步升级,反而回落。事实证明,一味靠明星效应偷巧取胜显然已经失效了,反而是刚开始排片量偏低的无明星硬片《红海行动》靠逐渐发酵的好口碑迅速逆袭。

  需要警示的是,中国系列电影正在初创期,不过短短十年,一味急功近利地追求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把苦心创建出来的品牌一步步消毁掉。只有沉下心来,好好打磨剧本,定位清晰,增强创造力,把握好“变”与“不变”,不断出品质量上乘并葆有新鲜度的续作电影,才能不负观众的殷殷期待,市场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列电影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夏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