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2》:嬉笑打闹寻真义 日期:2018年02月28日
在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中,我和朋友们最期待的就是《唐人街探案2》。从该系列的第一部,我们看到了创作者的用心和才华,以及这类电影在国产电影类型谱系中的新意和市场价值,当然也期待青年导演的成长成熟。第二部未令人失望,市场给予热烈回报。喜剧、悬疑推理、动作等类型元素合理配置,大部分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观赏快感,或俗或雅,或深或浅。
对比前后两部影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创作上的延续与变化。就像连环杀人案中的每一次杀人都包含相似性,作为系列产品,本片的情节、人物、细节、手法、音乐等方面的延续性,形成与第一部的结构性呼应。
而它出色的地方在于变化:人物设计上,秦风开始成熟,唐仁变得“油腻”。在上一部中他们还互诉不堪的人生往事,这一部里他们远离现实生活,进入更类型化的叙事环境,让探案可以出神入化。推理探案中,抛出各种专业工具,如“曼哈顿计量法”、“麦当劳三要素”、“洛卡德交换原理”,再加上秦风的“最强大脑”和电脑特技,使案情的推理分析比第一部更有观赏性。节奏和场面的掌控更加成熟。
第一部中,导演就表现出很强的结构驾驭能力和场面调度水平;从曼谷到纽约,第二部的场景更复杂多元,但影片处理得紧凑而有趣,尤其是避免了第一部中一些叙事的拖沓。这就牵扯到第二部的一个明显变化,即喜剧元素放大、推理元素退让。虽然都是多条线索、多重力量、案中有案,但第二部在探案过程中加强了喜剧效果。观赏经典佳作时,我们会注意到创作者对片中每个细节、情节、场景、人物、道具、动作、台词等等,都精心设计,让它们对影片的贡献最大化。
显然,陈思诚在第二部创作中更加用心,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呼应等方面出发,设计笑点,通过台词、动作、表演、调度、节奏来表现喜感或幽默。绝大部分情节、细节都加以喜剧化处理,笑点、包袱设计了很多,也有些新意。
比如第一部中侦探风衣造型的表现,只是以撬门盗窃和服装秀的方式完成,没有什么明显喜感。但第二部处理为商店警报和街头打劫的细节,颇有幽默感。除了裸奔、穿女护士裙装出场这样动作性的笑点设计,还包括更有社会文化含义的笑点。比如语言差异形成的误会与打斗(发生在美国特种兵侦探与唐人街黑帮之间);纽约警局局长和“川普”的联系,捎带揶揄了一把“川普”及其内政外交,这种做法在西方电影中常见。还有莫有乾师父带领一群外国徒弟,与唐人街华人黑帮对战的场面,有一种“外国鬼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滑稽效果。
特别要提到的是,两部影片都设计了两个重要的追逃段落,第二部的处理特别能说明喜剧元素的强化。一个段落是在宋义被陆国富抓住后,到探案三人从哈雷车友酒吧出来。另一个是在探案三人从警局逃出后,到三人又被哈雷车友搭救并送到医院。这两个段落的叙事功能并不突出,主要以场面、动作和对白提供奇观和喜剧效果。导演调动各种电影化的手段,呈现了丰富的喜剧层次和观赏性。两个追逃段落分别从第一部的三四分钟延长到七八分钟,却不沉闷。
今年春节档的几部新片除了《红海行动》,都有喜剧元素,无疑《唐人街探案2》的喜剧效果最为突出。而由舞台喜剧人创作的喜剧片《祖宗十九代》却不那么讨喜。对照中会明了,电影创作不能忽视电影与小品、相声的差异性,以及喜剧效果的电影化表达。
第二部对喜剧的强化,突显了导演对市场和商业性的自我判断。他与当下观众的喜好和趣味主动呼应,也与春节档期的合家欢特点主动呼应。在商业和艺术个性之间进行平衡时,陈思诚做得谨慎、有分寸感。我和周围不少电影人,或多或少都有“文艺”或“小资”的时候。在电影的认知中,虽然不断加深对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了解,可终究还是隔着一层,甚至几层。看《唐人街探案2》时,很多观众喜欢王宝强的造型、表演,被裸奔、易装的桥段逗得哈哈大笑。在这样的集体观影中,又一次真切感受大众的喜好和趣味。
这个系列电影带着鲜明的中国风,让国人看着亲切、觉着豪气。其实这只是一面,电影在文化表达上有更多追求,这是编导谨慎放入的个人化思考。结合故事发生的场景和人物特点等,电影拼贴了各种文化符号;而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中,又发生着中外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碰撞、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电影文化观念中最基础的层面。开篇字幕就引用经典,第一部来自《周易》,第二部来自《道德经》。而唐人街、唐仁、师父莫有乾都是传统文化的集中承载者。更有趣的是,连环杀人案的真凶、那位美国医生,在接触到中华文化后,深深着迷,也成为一个探究者。
对于中外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电影并不单纯推崇某一方面,而是呈现各自多向度的面貌,能调侃的调侃,该认同的认同,还提出了一些终极性思考。比如那个美国医生,信仰上帝,爱妻却被夺走;信仰科学,自己却得了癌症。绝望中,他找到了中国传统的“道”,欲五脏炼丹求生路。结果呢?于现实无生路,于未来不可知。这个设计直通现实,故事里的困惑也是我们的现实困惑。
唐仁和秦风两个人设,鲜明地体现了电影的文化观念。唐仁代表中式与传统,对功夫、五行八卦、风水等各有知晓。秦风则彰显西式与现代,他的推理破案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现代科学知识与工具,而这些知识与工具更多来自西方。而这对“表亲”可以亲密合作,一起探案,文化观念上他们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基础,就像他们姓名提示的那样,“唐之人”和“秦时风”。而且他们都认同对方身上的优势,即,科学有力量,借助工具,沿着合理的逻辑推理,就可以通向正确的判断;而东方有智慧,在世界偶然性中寻到机会或天命。比如唐仁,一把寻龙尺,可问天机。而危难之际,师父从天而降的设计,更代表了东方智慧的特点。
影片的文化哲学探察在于开启观众的思考,可终究也是个困惑。杀人的医生放弃了上帝,而亡故的唐人街“教父”最终又选择了教会;秦风在医生搭建的祭坛上高喊道德经经文并做出阐释,指责医生误入歧途,丧失人性。这就能解决问题吗?我看不能,至少艺术处理比较牵强、干涩。我更喜欢第一部中针对阴阳两极、善恶两端的辩证依存关系,设计出一张纸折叠后可以站立的那个巧思。
秦风在片中执念于真相,想来编导内心也存在一种执着。借着片中宋义之口,编导给自己也给观众一个提示: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可以看,但不要看太久……
作者: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