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再起,复盘它的类型经 日期:2020年07月28日
电影院复工后上映的片单中,一些经典影片也参与重映,其中就有2009年国庆档上映的《风声》,11年后再看《风声》,能更清晰的复盘它的类型经验,我们常说的“类型化”程度高,《风声》做了最规范的演示。
类型与调性(Genre & tone)
《风声》的类型经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把握准了谍战片的类型调性。关于类型片,类型的调性相对谈得比较少,每一种类型都有它的调性,影片所有的元素和组成部分,原则上都应该符合它的调性。比如爱情喜剧片的调性永远是光明、温暖甚至是愚蠢的,那么即使你在片中需要处理社会矛盾或性别冲突的议题,也必须用符合这种调性的方式来呈现和解决。 为富不仁的富人,是单纯而愚蠢,被肆意戏弄的,男女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是通过一个吻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一些重要情节在男女主角坠入爱河后就有头没尾了,在爱情片的调性里都是被允许的。相反,如果在爱情喜剧片里塑造一个心机过于深沉的妇人,一个过于愤世嫉俗的男主角,或者敌我矛盾完全不可调和,此类过于写实的笔触是违和的,因为跳脱了他的类型调性。
西部片的,这里说的是美国西部片,调性是粗粝的,甚至是粗鲁的,这种调性体现在它叙事的节奏,情节的连接,男主角的性格底色,男女主角的恋爱方式,包括影片的影像风格。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美国的影评人不太乐意承认意大利的西部片,“通心粉”西部片的调性在他们看来过于做作精致人工化而反自然。 说回到谍战片,因为主题所涉政治阴谋,权力倾轧,人性的幽暗,威逼利诱下的背叛与构陷,调性必然是暗黑的,而我国的电影创作现实又要求不宜过于暗黑,尤其谍战片里面常会涉及革命者形象,更极大的限制谍战片的创作尺度。而高群书、陈国富导演的《风声》以一种走钢丝般的奇妙平衡兼容了原本存在矛盾的类型调性和创作现实。
麦家的一些小说如《暗算》《风声》讲的都是抓“内鬼”,核心的表现主题是在极致的压力之下,人性可能产生的扭曲和人性中不可扭曲的坚守。《风声》的整个故事情节就像一个被迫开始而不能终止的杀人游戏,每个人都必须为了洗清自己,指认攀咬他人。各色不堪回想的残酷刑罚,对人性极致的逼迫,让观众在电影院里面,犹如跟片中人一同被关进黑暗的囚笼,完全呼吸不畅。影片的前半段不遗余力地还原了谍战片中应该有的暗黑和残酷,一些影评人说它是我国唯一一部R级谍战片,在这一方面《风声》确实做到了国产谍战片的尺度极限。 如果只是如此,《风声》只成功了一小半,它最成功的地方是它把谍战片的暗黑调性和革命者的正面光辉形象完美的调和了。麦家小说中常见的互相诬陷,洗清自己的情节,变成了共产主义者为了保护战友而自我牺牲,周迅扮演的顾晓梦和张涵予扮演的吴志国为了保护对方,都不惜自认老鬼,谍战片的暗黑主题非常巧妙的转化为崇高的共产主义者的无畏与友爱。
高群书是一个特别善于把类型框架和主旋律话语结合起来的导演。他的《千钧一发》《神探亨特张》都非常精彩的把类型片与英模叙事有机结合,《风声》也是一部拥有主旋律话语与情怀的类型电影。不管影片的前半段有多么的扭曲和暗黑,但走出影院时,观众都为周迅和张涵予所扮演的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情怀所感动。我想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听到周迅扮演的老鬼说出那段独白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影片前半段是非常标准的类型叙事,进入到后半段之后就切换到主旋律的渲染与塑造,但这种过渡非常聪明、非常自然让观众并不抗拒甚至不察觉。揭底老鬼的最后一段,高群书、陈国富动用了慢镜、推拉、音乐、闪回、他人的情绪渲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情绪的放大,奏响了影片感情的最强音,这就是导演的功力所在,对比柳云龙的《东风雨》和麦兆辉、庄文强的《听风者》,显然技高一筹。
角色与明星(character & star)
《风声》的另一成功类型经验便是对明星的“错用”。类型片常常使用明星,因为类型片中的角色往往是平面而静态的,这正符合那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的明星。在类型中使用明星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正用就是利用明星已有的固定形象来演出,反用则是反转明星的既有固定形象来进行演出,《风声》是后者。《风声》因为是华谊的命题节目,所以必须要使用华谊当时打包的群星,这对于导演来说又增加了难度,因为当时华谊的明星公众曝光度非常高,作为一个集体,大众对他们很熟悉。 但在《风声》中华谊的几大明星全部都反转了他们的既有形象,没有扮演最适合的那个角色而饰演了看起来不太像他们的那个角色。华谊双姝周迅李冰冰,从个人形象和以往戏路来看,李冰冰比周迅更像一个革命者,周迅之前饰演的角色多为感性至上,完全不搞事业的,但《风声》把她们调转了来演,让周迅去扮演伪装成交际花的革命者顾晓梦,虽然周迅在拍摄过程中,曾说“找不到交际花的感觉”,但正是由于这种跟观众既定印象有极大反差的选角,让《风声》的戏剧张力得到了放大。片中两位华谊男演员,苏有朋和黄晓明都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固有形象,做出了各自演艺生涯中最大的突破演出,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新鲜感。
个人比较遗憾的是华谊的硬派男星张涵予,在影片中还是进行了正用。他看起来太正了,作者第一眼在影片中看见他,就知道他肯定是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把他和王志文的角色调转一下,让王志文来扮演共产主义者,张涵予来扮演那个暴虐成性的王处长,可能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会更大。 在作者看来,张涵予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角色都太正了,正角正演很容易就会变得无趣。记忆中张涵予最有趣的角色是在《动什么别动感情》里扮演陶虹的前男友,一个极品渣男,那是他演艺生涯中最盎然有趣的表演。《风声》中各角色的整体表演风格都处于一种暧昧不清的灰色地带,而张涵予的正气凛然有点违和。
《风声》是一部类型化程度非常高的电影,无论是摄影风格还是舞美设计、角色的造型设计,都紧密的结合在类型的叙事线里面,没有任何的跳脱。对比一下其他谍战片,你就知道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东风雨》中男女主演偶像剧式的特写镜头乱入,《听风者》中周迅和梁朝伟差点演出了文艺爱情片的节奏,无疑都是类型走形的败笔。 《风声》全片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不符合类型叙事的明星特写,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凝练干净,没有拖沓,没有任何分叉,观众从头到尾被“谁是老鬼”之谜牵着鼻子走,直到最后被强有力的煽情一击必中。11年过去,《风声》依然是国产谍战片中类型化完成度最高的一部,遗憾的是当年我以为它会成为中国谍战片类型潮的先声,未料到是孤峰无双。
作者: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