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家庭的危机 日期:2020年02月05日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了九部影片,九部当中我看过的有《小丑》《好莱坞往事》《爱尔兰人》《婚姻故事》《寄生虫》。这五部里,我比较偏爱《爱尔兰人》《婚姻故事》。 《婚姻故事》导演是1969年出生的诺亚•鲍姆巴赫,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擅长拍摄知识分子生活。美国人喜欢拿他和伍迪•艾伦比较,两者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出生在布鲁克林,都喜欢拍知识分子,与西海岸的好莱坞电影形成对比。
诺亚•鲍姆巴赫 而且两个人都有轻喜剧风格,伍迪•艾伦给我的感觉更玩世不恭一些。鲍姆巴赫则是更擅长拍知识分子家庭的题材,喜欢探讨婚姻生活,《婚姻故事》里面的剧情据说和他的个人阅历有一些关系。 很多人拿《婚姻生活》和韩国电影《八二年生的金智英》比较,我觉得更适合和《克莱默夫妇》(1979年)联系起来,因为两者实在有太多相似之处。故事都起源于纽约,有意思的是《克莱默夫妇》里的克莱默也是布鲁克林人,故事发生地也在这里,他的办公室就对着纽约东河。
另外,他们的家庭结构也很相似。都有一个年龄尚幼的男孩,为了取得对他的监护权,夫妻中一方都是从遥远的异地来到官司发生地找到临时住处。一个是从加州飞到纽约,《婚姻生活》里的丈夫则是自纽约飞到加州,因为妻子妮可离家来到了这里,她从小就住在这里,这里有她喜欢的事业。 两部影片的上映时间,恰好相隔了40年——从1979年的年底到2019年的年底。这让两部影片的对比更为有趣,也可以看出四十年来时代精神的变迁。两部影片的叙事都是从离婚开始——女方对于家庭生活不满意,强烈主张离婚。
而且离婚的起因都不是由剧烈的事件所导致,而是从平静的日常生活里发起的。男女双方彼此还存有着深刻的感情。 两部影片都是妻子对这种家庭生活厌倦了,她们都不愿意接受被社会惯例所规定的家庭角色,她们要挣脱,希望找到自我,重新获得自由意志。两位女性主角都是从纽约来到了西部,来到了加州寻找自己的独立生活。 然后都寻求律师帮助,律师的介入让纠纷变成恶战。律师将她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变成了法庭上的证据,这些材料被以最大的恶意来使用。《婚姻故事》里的查理和妮可夫妇都是从事演艺事业,而且是同事,查理是导演,妮可是演员。他们在婚后事业发展的不错,而这被双方律师当做了攻击对方的理由,他们都认定两人所获得的声誉是婚姻的无形资产,而这资产都要归功于对方的帮助。
在某个层面上来说,如律师诺拉所说,法律鼓励恶人。他们都觉得自己被深深伤害,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最后的结局两部影片看似不同,其实也有类似的地方。《克莱默夫妇》里乔安娜胜诉了,获得了儿子的监护权,但是她却在最后决定将这个监护权还给丈夫。为什么呢?她离家出走,自我修复,找到自我后再来寻找自己的孩子,要为孩子建设一个安稳的家,但是后来她发现,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丈夫在努力适应带孩子的生活,儿子已经有了一个家,因此无需让儿子再次受伤。
《婚姻故事》里,居住在洛杉矶的女方小胜,女方获得了略高于男方的监护权,孩子被轮流监护,但是查理在纽约上班,所以还是让男方非常困难。不过,在结尾的时候,查理因为工作的原因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在这里导戏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了一个职位。他于是就有了机会和妮可以及孩子经常见面了。 他们当初的互相攻击,似乎都变成了一种虚妄和精力的徒费。但这个离婚还是有意义的,妮可在离婚后获得了艾美奖提名。查理祝贺她的表演成就,但后来才知道,妮可获得的是导演奖提名。她的确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以往婚姻生活对于她的不合理压抑。
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1979年的叙事和2019年的叙事还是有着巨大的改变。前者的叙事更为集中,有点经典戏剧性的意味。场景和故事线都更为简明。《婚姻故事》展现的家庭更为复杂,她将妮可的家庭非常有趣和多元地展现了出来。 而其中性别意识的进化更为明显。在《克莱默夫妇》那里,男人不带孩子似乎是一个前定,是天然的社会约定和叙事背景。当克莱默一个人带着孩子,上司马上认定他带着这个鼻涕虫是非常不正常的,他最后也因此丢掉了工作。电影也刻意呈现了为了带孩子而焦头烂额的克来默。
《婚姻故事》里面,男人带孩子的情节不再是具有强烈叙事冲突的元素,虽然查理的确很忙,因为他白手起家,雄心勃勃,因此更为艰难,但是他处理孩子问题时并没有出现大问题,男人带孩子不再被当做一个社会奇观来处理。 从观众接受角度来看,《克莱默夫妇》让我们更加同情男性,而《婚姻故事》则让我们更为同情女性,这里面的叙事引导还是比较明显的。《克莱默夫妇》里的乔安娜离家出走,带给了孩子直接的伤害。她的激烈行为虽然可以解释为受婚姻生活刺激而带来的心理问题,但是她漫长婚姻的伤害过程并未直接展现在电影的故事线上。
而且电影以克莱默先生艰难应对家庭格局为主要线索,这占据了最多的叙事篇幅,这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克莱默的善良和艰辛,为他的命运感到担忧或欣慰。这种叙事格局必然让观众对于他的同情更多,所以当电影展现乔安娜胜诉时,我们的感情则彻底站到了克莱默先生一边。 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联合编剧)都是罗伯特•本顿,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男性视点占上风的作品。若以时代背景论,则是1960年以来的激进女性主义思潮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1980年前后的美国已经是保守主义抬头的时间。
诺亚•鲍姆巴赫也是男性,而且也是自编自导,但今天的美国电影处理性别问题时更为谨慎。女性主义运动导致大家的性别平等意识水涨船高,导演的叙事站在新的地形和地势上。这部影片中的女性叙事比重比《克莱默夫妇》中更多,我们对于女主角的不安体会更深,她必然赢得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美国的媒体在高度赞美《婚姻故事》两位主角的表演,有人认为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炸裂,但也有人认为亚当•德赖富的表演更有突破性。我是去年11月在纽约的独立电影中心(IFC Center)看了这部影片,当天电影院还在放映《爱尔兰人》和《寄生虫》,但纽约观众似更青睐这部《婚姻生活》。在东村一家电影院看《小丑》的时候,整个影院只有我和另外一个白人,但《婚姻生活》上座率特别高,我觉得三分之二的座位都坐满了,以中老年人居多。当然这也可能和观看的时段有关。
当大家看到妮可和自己母亲交流的每个片段,以及女律师诺拉出场对妮可说——圣母以处女身生下耶稣而上帝一直在天上享受权威却连性生活都不给予,这奠定了人间永远的不平等性别结构,这个时候影院里充满了笑声。我能看到本土观众和本土导演水乳交融的关系。当然,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故事。
作者:王小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