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关于《阿凡达:水之道》的絮语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关于《阿凡达:水之道》的絮语 日期:2023年01月03日

  《阿凡达:水之道》(下称《阿2》)其实是一部非常值得从艺术角度深度研究的影片,无论是作品分析,还是文本细读,又或者是文化阐释,都大有文章可作。这也给篇幅短小的时评带来不小的难度。对此,笔者最简单的判断和态度如下: 首先,这是一部观赏性非常好的影片,如果您喜爱好莱坞主流超级大片的叙事和影像,并且选择了放映条件良好的影厅,那么您一定会同意这一点。 其次,这是一部有接受门槛的影片,如果您对逐渐展开的故事、精心构建的庞大虚构世界、关系复杂的人物、超长的观影时间等等感到难耐,同时又对顶尖电影技术造就的视听体验缺乏敏感——更遑论被其震撼到,那么,实话实说,它很难是您的菜。 第三,即使笔者本人是卡梅隆导演多年拥趸,也得承认,《阿2》在艺术和科学的平衡方面未臻化境,在影史上的未来评判恐怕不会特别高。 最后,笔者仍然期待看到这个故事的下一部甚至更多。毕竟,对于一个趣味通俗的影评人,见证庞大如“图鲲”的电影现象沉浮迁徙于影史大洋之中,是难得的运气。

  2010年春,笔者曾于广州图书馆谈论《阿凡达》,并预判了它在第82届奥斯卡奖上的成绩——这其实并不难,比我更能“铁口神算”的电影观察员车载斗量。2021年春,《阿凡达》在国内复映,又应邀给某高校同学做过一次讲座,简单谈了对卡梅隆科幻理想、当下电影美学趣味及中国观众接受等的看法,事后倒是有些忐忑,生怕被《阿2》彻底推翻。现在稍微踏实一些,所谓虽不中亦不远矣。 此文不妨就从外围讲起,略为勾勒十多年间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并尝试为《阿2》今天在中国的经历做些说明。 2010年1月4日,《阿凡达》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迅速成为最大电影现象,当时仅有的14块IMAX银幕,如核爆心一般引发连锁效应,电影现象随即上升为文化事件。拥有中国北方最大IMAX银幕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人满为患,这个位于北京北五环外城乡结合部的地方数日之内声名大噪。据电影博物馆的同志了解,周围的村民因近水楼台之便,在线上售票平台还未发达之际,通过排队购票而获利者大有人在。再后来,临近工地的务工人员也不辞严寒加入彻夜排队人群。他们未必都能领略该片好处,许多是被听闻此片、此影厅大名的家乡父老打听着、也推动着,成为了那一年世界顶级电影产品的消费者。他们的目的,是要在春节返乡后,用一张票根,来证明自己汇入过那次空前绝后的文化事件,从而成为春节期间亲友仰视的文化英雄!与此同时,拥有全国最大IMAX银幕的东莞也在迎接全国各地的狂热观众。

  《阿凡达》海报 2009年底,国内银幕数为4723块。在此基础上,《阿凡达》票房达到13.39亿,是中国影史第一部破10亿的影片。这个纪录迅速引起卡梅隆和美国电影工业的关注。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但必须是3D电影或IMAX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不能不说,《阿凡达》与有力焉。

  与当年盛况相比,《阿2》表现,似乎可以这样说:仍有很多人期待其再次成为超级电影事件,但从它到目前为止的表现来看,很可能难以达成。票房仍然会相当出色,但难以复现超级文化现象的奇迹了。毕竟,2022年底我国营业银幕数已达76486,其中IMAX、杜比和中国巨幕、新贵CINITY等在内的特殊影厅已超过7000。如按照当年的比例,《阿2》的中国票房将在世界影史上留下一个惊世骇俗的新纪录。不过,从数学和艺术哲学上看,这情景出现的概率极小。中国电影市场的发育曲线,总体固然不断走高;也正因如此,单片冲高的幅度,反倒不可能一骑绝尘。 2010年时的中国,电影正在重新成为更大人群、潜在观众所认知的高端文化消费产品。《阿凡达》适时引发观影狂潮,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仍然是所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再一次震惊:外来先进文化产品属性、技术层面的“降维打击”、消费者“被”饥饿营销的偶然事件,叠加在一起,于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 那一轮中国电影观众在年龄上与“80后”文化-社会现象也正好重合,他们的青春观影经验与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大致并行,见证甚至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黄金期的到来。90后、00后则已经将电影的繁荣接受为常态,也不会因某部影片激动万分。更不用说,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体体验更迭,在很大程度上使新一代年轻人类对电影本身的感情连接不可能和以往数代年轻人相同。 《阿凡达》之后,中国电影技术高速进阶,影厅数量、品类增多,视效大片经验随之日常化,而甄别视效成色的电影教育对大众而言并未很好地做到先普及后提高,这都导致为数不少观众观看《阿凡达》的感受是“至今已觉不新鲜”。 中国市场迅猛扩张的另一结果是改变了电影文化的格局。2010年的市场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体。2013年前后出现的热词“小镇青年”虽不无轻视意味,却明显揭示一种趋势:内地三线以下的观众稳步成为市场上越来越有“购票-话语”权力的一种主体型力量。他们的教育程度、消费组成、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了引进片的市场表现。 以“新主流大片”这一词语为表征的头部国产影片,彰显着中国观众对本土化电影文化的一种诉求。以科幻片为例,标准类型兼正剧如《流浪地球》,跨类型兼喜剧如《独行月球》,都显然和这种诉求隐秘相关。尽管后者的综艺化——对于深度影迷而言不免认为是非电影化的——受到质疑,但至少在大众化的中国观众那里可以被欣然接受。

  时移势异,文化语境变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相比之下,疫情影响影院经营,并非关键。因此,用电影分众的思维来看待《阿2》以及绝大多数影片的具体表现,得出的结论要客观、科学得多,同时我们的心态也要平静、从容得多。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语境里,《阿2》恰恰是分众态的。它的目标市场,仍然是一二线城市;它的目标人群,也仍然如前所述。 而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随着影市回暖,《阿2》的票房和口碑都有力上升。这看似反驳了本文的基本判断,而实际上是在揭示艺术学另一条规律:艺术和文化的发育和普及,迟早会影响更多人群,使他们逐渐接触到更多、新鲜也更优质的文艺资源。电影的分众趋势,毕竟是建立在其大众文化属性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顶级产品如《阿2》者,永远有机会最大可能地召唤出了潜在的、边缘的观众群体。更不用说,它提前让大众对VR、AR、元宇宙等有一种形象的、同时也很可能不无误解的体验。

  电影的大众性如何重新认识、定义、彰显,发挥作用,是电影研究面对的大命题。以中国电影而论,其在世界范围内,正可视作是分众态的。那么,中国本土化的高端电影产品,距离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硬通货、国际货币,成为全球化大众的,还差多少、还差哪些条件,就是上述大命题的演绎了。 还需指出一点:电影(广义的)文明红利未来将重于文化红利。如果将基于影像生产的元宇宙看作一种生产力,那么它无疑将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改变人类的感知经验和思维方法,并构建新的意识形态。由此来看,电影该是文明大事,不可不察。 在隐喻的维度上,“潘多拉”的魔盒再一次打开了。卡梅隆为我们持续带来了创造力、想象力、热情、专注,还有故事。他始终不曾偏离电影的本位。导演白发萧然,《阿2》的主角也已中年。但人类的电影梦境,从不曾老去。牢记梦境的美好,是电影人的第一信条。

  作者: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