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攀登》:关于攀登(者)的叙述

《无尽攀登》:关于攀登(者)的叙述 日期:2022年01月12日

  《无尽攀登》是2021年12月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的一部纪录电影。同年国内上映的纪录电影大概在19部左右,票房不甚理想,甚至大部分都没有过多的存在感。这部影片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实相较于一些“悬浮”的现实题材剧情片,很多纪录片在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等方面做得还是很扎实的,这些中国故事应该被更多观众看到。

  在观看《无尽攀登》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些影片主人公夏伯渝的报道,也稍微了解过一点高海拔雪山的背景知识。但看到影片还是与之前的预想不同,也意识到这实际并不是一部在登山爱好者里“圈地自萌”的登山片。可以看出影片在制作上遵循了院线思维,主线是展示一种拼搏精神的向度,副线是家庭成员间的支持与关爱,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难以出行的观众提供了观光景观,基本搭建了一个覆盖普遍观众的框架。 关于登山的文本,中国观众近几年来最熟悉的应该是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攀登者》。这部由吴京主演的剧情片对中国国家登山队在1960年、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壮举进行了影像化的改编。《无尽攀登》中的主人公夏伯渝正是1975年攀登珠峰中国登山队中的一员。在那次攀登的下撤过程中,夏伯渝因为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队友,双脚冻伤后遭遇截肢。 在《攀登者》中,胡歌扮演的人物原型来自夏伯渝;在《无尽攀登》中,胡歌通过为影片配音旁白的方式继续参与到攀登中。吴京是《无尽攀登》的出品人之一,他与胡歌的参与让两部关于攀登的影片产生互文,也把攀登精神串联到两部影片当中。

  但两部影片的攀登精神有所不同。《攀登者》中的珠穆朗玛峰远征,既意味着国家的荣誉竞争,也暗含着领土边界的划定问题,因此成功登顶珠峰被当作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叙述。而在《无尽攀登》中,个人与珠穆朗玛峰的关系已然发生变化,人与山之间不再承载国家与民族的叙述,它成为一种个体化的追求。 个人化叙述的背景来自珠峰攀登模式的改变。曾经的攀登珠峰主要是国家性质的登山活动,而到了1993年左右,珠峰的商业攀登开始出现,生活在尼泊尔高海拔地区的夏尔巴人作为高山向导、协作、背夫等,为登山者提供服务,攀登珠峰于是成为民间登山爱好者能够企及的行为。但与此同时,攀登珠峰除了个人英雄的叙述之外,也日渐有了“排队登顶”“珠峰垃圾”等负面问题的显现。 对于夏伯渝来说,他的自身经历与在任何困难(截肢、癌症、血栓等)面前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完全冲淡了商业攀登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也正是因为商业攀登的出现,夏伯渝才能拥有再次登顶珠峰的机会。于是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叙述也从国家层面的为国争光演化为一种对个体自强不息精神的表达。

  整部纪录片从时空上可以大体分成两部分。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是第一部分,采用了访谈、影像资料、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手法,交待出夏伯渝的前史以及为攀登珠峰43年来所做出的各种准备。影片的后三分之二是第二部分,记录了夏伯渝在加德满都、EBC徒步以及攀登珠峰的全过程,有大远景人与环境的写意呈现,也包含大量具有强烈临场感的手持摄影。由于全片都使用了实景拍摄,许多镜头应该还是来自抓拍,影像与被拍摄对象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可靠的索引关系。 除了访谈、影像资料的使用外,剪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作者结构全片的方式。家庭线作为与攀登珠峰并行的一条线索,一直贯穿影片的始终。无论是第一部分的背景描述,还是第二部分的攀登实践,夏伯渝妻子马怡、儿子夏登平的话语与目光一直与夏伯渝的轨迹被交叉剪辑在一起。

  全片唯一一处非现实的处理,是在夏伯渝登顶前最后的五号营地。当夏伯渝睡着后,影片插入了一组他在北京家中修剪绿植的画面,旁白是妻子谈起两人对于未来生活的计划。这组画面被做了虚化边缘的处理,可以理解为这是影片创作者为夏伯渝虚构的一个梦境,也同时表达了创作者想要在主题层面强调家庭的意图。 家庭这条线既是一面镜子,使夏伯渝承认对家人自私的自省更为生动;也是夏伯渝生命向度的立体化补充,让观众能够真情实感地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具体的人。就像登顶与下撤共同组成登山的语法,山与家一起互为表里才能窥见夏伯渝作为攀登者的全貌。 影片始终保持了一种较为平实、克制的态度,许多地方让人燃并热血,但又不是口号式的煽动。除了没有对主人公进行过于浪漫化的英雄主义呈现外,全片也没有将雪山过度塑造成一个异化的障碍,对于雪崩、冰川裂缝、暴风雪的视听处理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还原。在成功登顶后,夏伯渝非常真诚地谈到:“感谢珠峰,因为她最终还是接纳了我。”接纳也成为传统“征服”叙述的反面。

  《无尽攀登》可以说是一部参与模式的纪录片,在这类纪录片中,主创是以积极姿态参与到事件的拍摄过程,并成为影片中一个角色的。实际上,这部影片主创的参与还要更强,甚至没有主要出品人柯庆峰的参与,这次攀登/这部影片也难以成行/成型。所以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由夏伯渝、家人、主创三组人共同成就的。黑格尔曾举过一个小男孩向水中掷石子,通过激起涟漪意识到力量的例子。在夏伯渝的故事里,他的赤子之心与坚韧不拔就像那颗投向水面的石子,层层涟漪不仅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也使得他的精神扩散开来,成为鼓舞更多人心的力量。

  作者:雷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