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可能导致误杀

​剧本杀可能导致误杀 日期:2022年01月05日

  剧本杀味道的多少、轻重,成为笔者近期观影时关注的一件事情。笔者愚见,跨年档的几部影片如《古董局中局》《扬名立万》《误杀2》等,都或多说少带有剧本杀的味道,这并不是说它们一定采用了剧本杀的创作方式,而只是说,在构思逻辑和审美趣味上,它们和时下流行的剧本杀颇为同质。

  既然说是“味道”,就意味着它不但难以量化,更无法定性——我们从来不能说,某种味道一定高于其他或低于其他。毕竟,文艺史上有太多萌芽时被轻视、接下来发展壮大、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艺术现象。因此,剧本杀是否也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更稳固、更有力度和深度的艺术创作模式,现在似乎言之尚早。但考虑到人类现代社会运作和现代文化演进的速度都与古代社会有质的不同,或许聚焦于新的文艺生产逻辑要比聚焦创作的规律或理论更能把握当下的脉搏 在上面提到的作品中,《误杀2》采取了系列制作的姿态,却又和第一部差异很大,观众的判断尤其值得注意,不妨作为一个个案稍加分析。 大致而言,《误杀2》仍然定位在犯罪、悬疑类型。一般情况下,我们打量一部类型定位明确的影片,首先会搬出传统的类型电影语法三件套: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应该说,这方面《误杀》两部都给得很足。情节上,是小人物与庞大力量的对决,这种庞大物往往是社会机制与不可捉摸之命运的叠加。人物上,一方是陷入悲惨境地、却又有着强烈意志和奇特能力甚至运气的底层人,另一方是坐拥权势金钱、高高在上的反派,《误杀》系列的亮点更在于反派的智力也同样很高,不但不是脑体倒挂的笨坏人,而是脑体两开挂的坏强人。视觉形象上,不用说人物的选角造型,只看《误杀2》里权力机器工具人的制服装备,医院大厅的封闭环境加上顶楼手术室的神秘可怖,都能感觉到很稳的调性。然而,类型片的难度挑战至此才刚刚开始。

  在电影工业发展了百多年后,类型片作为大众消费最多的一类产品,其形态早已高度发达,以至于义无反顾地内卷起来。有时候,我们看类型片的感觉,可谓众所周知以至于阅后即忘。于是看似很有观众保障、实则不断在被嫌弃边缘试探的类型片主创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跳出他们挖了多年的大坑,以同时挑战自然规律、社会法则和人性极限的艺术家悲情姿态,把自己逼上想象力的老路兼绝路。 正是从这个前提下,我们发现,《误杀》做得真心不错,《误杀2》就差强人意了。正如许多观众指出的,它在剧情方面硬伤过多,让推理失去了必需的承重;它在不够紧张的等待和前情交代上花费的时间也过多,让危险失去了关键的节奏。最要命的是,《误杀2》暗戳戳地把悬疑类型置换为伦理剧情片,仿佛自由搏击的八角笼亮起后钻进去了瑜伽教练和学员,力道顿减。 当然,平心而论,硬核的悬疑片在今天的确很难脱颖而出,更不用说,把外国影片改写为国产的海外华人题材影片,先进口再外销,难度税翻番。所以我们对《误杀2》期待过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话分两头。后现代思想的出现,大大解放了类型片及其主创。人们越来越把文化艺术当作一种可以不断建构和结构的游戏,从而把它们和真实、现实隔断开来。电子游戏、互联网、自媒体、交互式观影等等新事物的出现,让创作生产者和欣赏消费者都可以欢乐地享受生命中虽不可承受、娱乐中又何妨承受之轻。今天回头看能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工业就从类型片的传统轨道并入了新型轻轨,这是个不断提速的过程。相信并热衷弯道超车的人不在少数,十年间,微电影、IP、互联网+等等概念股你未唱罢我登场,而今又有剧本杀,这些仿佛都成为加速密码。

  所以把《误杀2》作为一次剧本杀游戏,接受起来会更方便。当现实主义手法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绝境时,强反转(过去有个流行词叫“硬拗”)、多套层似乎能让影片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转能强到什么程度呢?你以为主角有光环,最后他偏偏让自己挂掉。你以为市长十恶不赦,最后他成为主人公完成愿望不可或缺的一环。你以为老警长必有大招,最后他真的几乎啥也没干。你以为至此反转不下去了,最后彩蛋把壳一敲,外边还有一层壳——您看到的其实都是剧组在拍片。别怪我没告诉您哦,剧情不是说了吗:男主人公是编剧,人家准备了Plan B。过去您管这种手法叫伏笔,现在这个成了更内部的一层壳,您看见的有Plan A、B、C,是谓套层也…… “起范”时野心勃勃,加速时不留余地,到了该放大招的时候难以为继,只好乞灵于电影叙事模型间的横跳,而对“不同的叙事模型各有各的规律”这一原理视而不见(当然也可能确实没看见),最后就得到一件拼贴产品。 比较起来,第一部痛点和爽点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好。痛来自对小人物主人公不幸遭遇和无力感的同情,这时文艺得到了现实世界力量的加持。爽来自普通人的幻梦,即我有可能成功反杀大boss小喽啰等一众反派。前者要求对社会人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者要求对专业知识、特殊技能都有足够掌握,再好些就要有创意创新。第二部不够痛也不够爽。它给了一个剧本杀游戏的过程,带观众也是玩家走入设定情境,玩不下去时,庄家随便给条出路或给件道具,游戏继续。

  问题可能在于,游戏时玩家高度参与,于是能沉浸其中;观影时观众则既有所沉浸、又保持审美距离,这本质上是两回事。类型片观影经验的吊诡之处在于,电影化程度越高,观众和虚构艺术世界的距离越小,沉浸感才能越强。反之则是观影经验之灾难。 用剧本杀套路覆盖类型片规律,何尝不是一种误杀?所以时至今日,我的内心对此是拒绝的。回到那个弯道超车的比喻,要达成目标,先得看发动机、底盘、转向系统等整套硬件,再看车手技术、天气、路况等条件。以为花钱加满油、大力轰油门能出头文字D奇迹,很不现实主义。流行文艺活动如不甘心作匆匆过客,想要走入更长久厚重的历史,还需思维在时间里多多积淀。

  作者:左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