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释放的柔情和包裹的伤痛

《妈妈!》:释放的柔情和包裹的伤痛 日期:2022年09月13日

《妈妈!》是杨荔钠继《春梦》《春潮》之后执导的第三部故事片,这也是她从事电影创作20多年以来第一部正式进入院线公映的电影作品。可能是为了大众市场,最初文艺的片名《春歌》改为通俗的《妈妈!》,84岁高龄的吴彦姝也因“妈妈”这一角色获得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影后桂冠。但是英文名保留了Song of Spring,在片头看到母女二人在杭州的清雅居所,那个开满鲜花的小庭院,阳光明媚,鸟鸣嘤嘤,我还是闻到了“春歌”的味道。
图片
这是女性作者创作的一部关怀老年女性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力作。除了编导杨荔钠,两位主演吴彦姝和奚美娟,幕后的女性主创团队也很强大:制片人尹露、摄影指导余静萍、造型总监吴里璐、剪辑师朱琳和声音指导刘晓莎都是女性。《春梦》《春潮》《妈妈!》构成了杨荔钠的女性电影三部曲,她也表明自己是女性主义关怀者,在北京首映礼上,杨荔钠直言实现了一个野心,就是让老年女演员有戏演,演员不应该被年龄限制, 这部双女主电影的确让老戏骨吴彦姝和奚美娟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母女关系的正反相合

其实我觉得杨荔钠导演不仅仅是一个女性主义关怀者,而是一个人文主义关怀者。她25岁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老头》就把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纪录片《野草》关注的是一群孤儿,《妈妈!》关注的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老人、女性、孩子,对这些处于边缘的非主流群体,她投入了一以贯之的温柔又有定力的目光。
《妈妈!》讲述的是85岁的老母亲照顾65岁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的故事。相对于《春潮》中彼此怨怼、紧张胶着的母女关系,《妈妈!》中的母女关系虽然也有日常生活中琐细的小矛盾,但二人最后走向了和解,彼此陪伴,相依为命,温柔以待。
图片
前半段母女关系倒置,妈妈更像女儿,女儿更像妈妈。蒋玉芝是退休20多年赋闲在家的文科老教授,读诗养猫,优雅浪漫,感性俏皮;冯济真是退休在家的理科教授,理性内敛,一丝不苟,严谨刻板,还有洁癖。女儿精心照顾妈妈,妈妈却像个老顽童,时时闯祸,撒娇耍赖。二人性格色彩和生活习惯的大反差带来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对抗,因此也带来了几分喜剧的幽默感。
后半段母女关系回归。冯济真坦言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这激发了妈妈的潜能,蒋玉芝按下重启键,重担母责,使母女关系复位,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她所言: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随着女儿病情的加重,悲剧感也逐渐上升,女儿反而回到了无拘无束的孩童时代,放飞自我,性情多变而乖张。母亲精心照顾着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儿,身心疲惫,苦涩而无奈。三年之后,母亲患上了帕金森病,二人共同住进了面向大海的敬老院,在海边,母女深情相拥,女儿终于重新叫出了那声“妈妈”。
图片
其实二人是互为母女的,更像一对老姐妹,共同面对病患,面对衰老,甚至面对死亡。无论是女儿对妈妈的爱,还是妈妈对女儿的爱,都是深沉博大、身心相连的,这种无以替代的亲情关系足以让许多人破防。但是这种悲剧感并没有走向悲情,导演在情绪表达上相当平静克制,对于丧失记忆、行为出格的失智病人,没有夸张的猎奇和过度的煽情,也没有过于渲染沉重,只有如实的呈现,编导在一旁默默地注视,寄予潜于心底的深情。
其中一个场景尤让人动情。当女儿得知自己患病之后,便开始冷静地处理后事,把妈妈送到敬老院,小剧场上演着两位女性亲密互动的舞蹈,台下坐着妈妈和女儿,女儿悄悄离去,在幕边偷偷望着妈妈,而妈妈却慌张不安,眼光四处寻觅着消失的女儿。这多像小时候,妈妈把孩童第一天送往幼儿园的情景,离开家,离开最亲密的人,孩子那种不安全感,妈妈那种恋恋不舍的牵挂,就像一个生命的轮回。

幻觉中的父亲:历史阴影的罪与罚

但《妈妈!》讲的绝对不仅仅是母女柔情。和《春潮》相似,《妈妈!》依然呈现了一个带有大时代烙印的小家庭场域。两部影片中的父亲虽然都已离世,看似缺席,但他们都显示了一种沉甸甸的“在场”力。《春潮》中母女对父亲迥然不同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亲密的母女关系;《妈妈!》中的父亲在母女二人的言说、回忆、纪念和想象中存在,母女二人把父亲的忌日当成节日来过,女儿也一直在整理父亲遗留下的日记。
图片
导演擅长用显微镜放大家庭小切片,以此来观察整个社会,真实、锐利、深入,肌理丰富,褶皱重重。2000年的纪录片《家庭录像带》她就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直面离异家庭的真相和伤痛。《春潮》聚焦一个祖孙三代女性组成的家庭,《妈妈!》则描绘了一个母女相守的知识分子家庭。
《妈妈!》延续了《家庭录像带》《春潮》中的心理创伤叙事,随着女儿的坦白,父亲去世的秘密也浮出水面。在那个特殊年代,作为考古专家的父亲跳湖自杀,女儿执意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父亲,因为她曾闭门不让父亲进家,对父亲的死充满负罪感和愧疚感。因此她在生活中惩罚自己,过着清教徒式的节俭生活,吃素、做义工、做善事,单身、无儿无女,资助贫困儿童上学,包括对栽赃于她的“问题少女”也选择原谅和帮助。她日日夜夜整理父亲的日记,想以此纪念父亲,给自己赎罪。患病之后,“父亲的日记”依然是她最大的心结,梦境中,她坐在小船里,而父亲的文稿散落一湖。最终,在母亲的修补下,《父亲的最后考古日记》出版了,母亲还特意请医生帮忙,在家里开了一个没有读者到场的新书发布会,女儿了却心病,绽放笑容。
历史从来没有真正过去,在女儿的幻觉中,父亲总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妈妈的卧室,她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父亲和他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考古问题;第二次,年老的父亲站在夜间花园中朝她慈爱的微笑;第三次,深夜,她披着妈妈当年的婚纱一路奔跑,跑到西溪路56号的故居,看到了年轻的父母和小时候的自己,一家三口正在享受烛光晚餐,其乐融融;第四次再次呈现了家庭团圆的温馨场景,只不过三人都是老年模样,打着默契的手语,迎着阳光手拉手站在一起,这也是影片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场景。这个家庭团圆的幻像是女儿心底热切的希望和永久的遗憾吧,喜欢女儿这句台词: “妈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
图片
女儿对父母有深深的依恋,幻境让父亲复活,弥补了现实中的缺憾,即使是昙花一现,导演设计了许多绵密的细节来暗示女儿的心境。 “水”的意象依然充盈,水面之下的涌动,母女二人在水族馆看海洋动物,女儿在雨中放飞自我,女儿沿着河边奔跑,母亲和女儿在水中的倒影,母女二人在海边深情相拥。《春潮》片尾长达十分钟的水流,在《妈妈!》中融入大海,更为宽广博大、波澜壮阔了。片中依然有母亲给女儿“洗澡”的场景,《春梦》中是方蕾给奶奶洗澡、给女儿洗澡,《春潮》中是郭建波给女儿洗澡,这是表现女性与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独特生活体验,同时也传递出一种温情的氛围。
图片

整部影片都散发出作者独特的气质,既有家族历史的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如果说缺憾,和许多观众一样,我也觉得文淇饰演的这个角色有点刻意和突兀,尤其是三年之后,“问题少女”改头换面,抱着孩子空降到家,上门打扫房间、做饭、还钱,给这对母女以回馈,表现了一段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女性家庭乌托邦图景,配着快节奏的时尚音乐,确实太跳跃了,和整部影片的调性不搭。虽然能理解主创积极善意的意图,倡导年轻人的感恩和反哺,强调不同代际的女性之间的温暖互助,但这个“新人类”却没能很好地融入到这对母女关系中。

作者: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