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精神》:下山路怎么走?

《龙马精神》:下山路怎么走? 日期:2023年04月27日

  《龙马精神》里最核心的一句台词是“跳下去容易,走下去难”。就如片中演的那样,站在那个令人仰望的高度上,怎么下去?这是从艺60年的成龙亟待解决的难题,《龙马精神》是他给出的一个答案,然而从目前这部影片的观众反馈来看,不算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成龙当然值得致敬,龙虎武师的拼搏精神当然值得赞扬,为情怀买一张票没有问题,但在《龙马精神》之后,成龙还有近十部影片开拍上映的话,我觉得应该先想好,才能走好这下山路。

  下山前,不妨先回想一下是怎么上山的。

  每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ICON的人,其成功都凝聚了时代的选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个人特质暗合了时代的潮流,于是他成为“the chosen one”。我常想,假如李小龙没有猝然离世,他的走红也未必能够持续到八九十年代,因为他崛起的七十年代,依然是个以斗争为主题的年代。而八十年代,从全球范围而言,时代氛围完全切换了。

  我们熟悉的一代动作明星,无论中外,实际上都崛起于八十年代。史泰龙虽以1976年《洛奇》的黑马之姿闯入美国影坛,但他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动作明星是凭借1982年《第一滴血》中的兰博,健美冠军施瓦辛格1970年出演电影《大力神在纽约》进入影视圈, 但是凭1984年的《终结者》成为全球顶级动作明星。

  史泰龙、施瓦辛格其实都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时代的历史选择,那是一个告别尼克松、卡特时代动荡怀疑基调,重拾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自信的年代,而“大只佬”白人明星史泰龙、施瓦辛格无疑是白人力量、美国力量的最佳银幕代言。

  来自东方的动作巨星成龙则是彼时香港经济腾飞跻身“亚洲四小龙”时代的最佳银幕表达,那种欢闹、乐观、蓬勃、机趣、无穷无尽的创意与活力,都是那个时代最熨帖的注脚。

  《电影的力量》一书中简明扼要地解释,明星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比如约翰·韦恩是粗粝的坚忍,玛丽莲·梦露是天真的欲望,亨弗莱·鲍嘉则是犬儒主义的行动派。态度标签越简单而鲜明,越容易征服人心。

  作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业输出全球最成功的明星,成龙无疑也拥有鲜明的态度标签,在经历了早期短暂地模仿李小龙并未成功之后,在吴思远、袁和平等高人的点拨指引下,成龙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态度标签——顽皮小子,更准确地说是,神奇顽皮小子,神奇表现他的神奇技艺也表现在他的打不死。《醉拳》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成了成龙“神奇顽皮小子”这一形象从内而外的统一,无论是叙事、人物塑造、功夫设计,它是一套自洽的圆融的相互诠释的系统化的语言。

  这一态度标签是成龙至今以来最成功,在全球范围内最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成龙演出的所有好莱坞制片作品如《尖峰时刻》《环球旅行80天》等实际上都是沿用了这一形象,或者可以这样说,好莱坞只认可这样的成龙。

  但成龙的态度标签其实并不止于此,而是发生了好几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在《警察故事》(1985),虽然成龙扮演的陈家驹依然有喜剧的一面,那总体而言,这个角色已经脱离了成龙早期“武丑”行当的色彩,而向一名正“武生”过渡。但是,影片中为成龙设计的动作打斗没有变,依然是机巧而滑稽的,从这个时候开始,成龙电影内外两套系统——故事人物与动作设计已经不再完全统一,而出现了分裂,不过彼时分裂并不明显。

  到《红番区》(1995),是成龙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既《快餐车》之后,成龙再次冲击好莱坞,这个时候成龙饰演的角色的性格底色已经完全进入正剧甚至是带有一些悲剧底色,与之相匹配的,为了征战更大的全球市场,为了与技术硬核的好莱坞抗衡,成龙电影外在的动作设计系统也产生了明显的分裂,可以形容为一大一小,小的场面依然保有港式成龙电影的机巧妙趣,大的场面就是主打真人真拼的惊险刺激。在那一时期,成龙电影内在与外在的系统总体而言还是匹配、合一的,讲的故事、拍的场面都是在诠释一个不怕死的正义英雄。

  那一时期成龙电影存在的重大隐患是跟好莱坞电影一样,一旦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就必须将剧情、人物打薄平面化并纳入国际元素的考量,从那个时期开始,成龙电影的故事呈明显弱化趋势,尤其是片中的感情线与早期港式成龙影片相比,可以说相当拉胯,来自各国的国际化女星与成龙的情感互动为零,除了尖叫就是当人肉沙包,曾经是成龙电影一大亮点的“龙女郎”已有名无实。

  但有惊险刺激的大场面撑着,这些问题都被忽视或者说被容忍了,可成龙不能永远在当打之年,他会老,这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当成龙老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奉献惊掉人下巴的搏命大场面时,从前那些鲜花着锦之下的问题就都浮出水面。

  《龙马精神》最大的观后感受就是断裂,叙事、人物与动作设计的断裂,悲剧的人物、喜剧的打斗非常违和,然后故事元素的分裂——人与马、父与女、武行生涯三条线没能整合在一个整体里。内外层面的分离、各元素之间的断裂这些问题其实在成龙电影里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了,只是现在因为没了醒目的大场面的遮盖,才会如此明显。

  我个人建议的解决之道是怎么上山就怎么下山,当年因时而变,一点点做加法或者做乘法变成后来的样子,那么现在就怎么做减法做除法还原到初始的样子。用更低的成本,更完备的剧本,更丰富的人物互动,更深化的角色塑造,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片不在大,好看就灵,就还是我们爱看的成龙电影。

  另外,成龙的态度标签还需要校准,从“打不死的顽皮小子”到“不怕死的正义英雄”到什么样的老头呢,目前看来,老年成龙还没有找到能够得到观众呼应的态度标签。

  我们熟悉的成龙的师兄弟们,比如洪金宝,就是个暴躁老头,元华呢,就是个鸡贼老头,成龙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老头呢?我个人建言,可以尝试打造一个特别热心但是老给人越帮越忙最后还有能力把自己带来的麻烦给化解了的这么一个老头。

  当然,一个明星的态度标签是需要不断地尝试调整,并通过观众反应试错再校准的一个过程,成功的明星态度标签既来源于银幕角色,也要基于明星本人的个人特质。

  个人以为,虽然成龙近年来一直喜欢在影片中打亲情牌,但亲情老头的设定与成龙真的不太贴合,在我看来成龙就是一个武打版的彼得潘,即使他已经年近七十,但其内心从未真正长大,依然是一个老男孩。这样也挺好,不需要硬拗自己并不贴的人设。

  另外,下山路也不妨结伴同行,你看史泰龙近年来成功的《敢死队》就是集结了一帮老哥们再战江湖,《龙马精神》里当然也找来一帮龙虎兄弟,但还显不够,而且在戏里用得比较分散,倒不如塑造成兄弟同心再闯江湖更打动人。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当场面不够爆,卖相不够好的时候,就更需要拼剧本了。

  作者: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