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失衡于僭越的时代

《师父》:失衡于僭越的时代 日期:2015年12月15日

  也许在导演徐浩峰看来,《倭寇的踪迹》(处女作)只是给中国武打片轻巧地破了一个题儿,跳过《箭士柳白猿》(未映),笑谈《一代宗师》(编剧),不语《道士下山》(原小说作者),到《师父》这里,才钟罄大乐地登台,扯动更大的格局,为中国武行片开宗立范儿。《师父》以南方小拳种咏春的继承人陈识北上扬名为契机,聚焦1932年民国社会的武术之都天津,正式揭开一个正在逝去的武林。对此,从徐浩峰的口述历史到小说再到影像,一路踪来的铁粉儿们早在圈里圈外按捺不住一片片潮热,年末新岁,为此片在各大电影网站纷纷刷出了2015年中国电影新的高分值。

  其实不管是民国热,还是对真实武林掌故见识的迷恋,其背景都是当下中国个体化表述融入重写历史的冲动,是中国在经济、政治强大后在文化上自我想象、自我体认的需要。古来文与武一直占据着人们对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双向考量,武可明鉴的依旧是中国文化结构中根深蒂固的道统精神、宗法派别和价值标准。

  写实与奇观的平衡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影片中的刀与仪式:写实与奇观的平衡。

  电影中的武术指导一职到了《师父》这里,早已与剧作、导演融为一体,关系到影像语言中人物的身体与欲望的具体形态,关键道具的主题线索与价值,叙事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换寓关系。民国作为僭越的时代,武林生态刺穿了中国社会从下到上的相关阶层,脚行、镖行、武行及军阀阶层。廖凡饰演的陈识作为外来的闯入者,搅动波澜,用一对儿咏春独门的八斩刀,以小博大,近身挑战,试图用一年时间在一个北方刀派林立、武馆云集、军阀介入的地方开门立派。影片叙事点远比小说密集,两段经典巷战的重场戏都是后来添加的。

  徐浩峰总结80年来中外动作片的武打形态,认真梳理香港武侠电影中受日本剑戟片、京剧武行杂耍、欧美枪战片以及内地武术冠军的影响,坚决摒除中国武侠电影自打诞生起就有的法术倾向。其实应该庆幸当今神怪玄幻的噩梦已独立成相应的类型片,暂时不会再污染武术电影。港式武打主导一时的武侠片类型已为当今市场不遇,正是新的武打形态出现的契机。张彻、胡金铨、刘家良及徐克都以独特的动作形态,建树于在中国武术题材电影,形成不同风格,乃至近年非以武打为原创动机的王家卫与侯孝贤也轰动不断。武林世家背景又追迷过往的徐浩峰,在《师父》中以“拳理”设计武打的动静快慢,意图打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卸刀揉手,关注近身身势与刀型,俯仰角度,景别切换权衡动作与空间的完整以及人物的心理动机,好看。《师父》证明一击倒地可以做到好看、过瘾。

  但不同于《倭寇的踪迹》,《师父》既然定位于中等投资的大众文化商品,就不得不考虑它的工业产品包装。于是令人遗憾的是,极少见于武打片中古典美学风格的写实影像,在《倭寇的踪迹》里让人惊鸿一瞥,到了《师父》中荡然无存。《师父》中除咏春外北方各派刀型亦皆有缘起,不断亮相,饱赏观众,目不暇给。《师父》中的写实几乎只限于兵器与交手上,而这个过程也是以奇观的仪式感中进行的。

  陈识所谋,以授徒踢馆八家为前提。他慧眼择徒,却略去传艺过程,《师父》的动作戏重在展示两两的近身交手,集中放在了徒弟几次踢馆时规矩在前、点到为止的一一对决,放在了陈识与市井混混、与武术世家的狭长巷战中。在有限的空间设计与仪式感的强调上,达到了统一。然而集中展示的刀具与技法,什么单锋剑、方天画戟、日月乾坤刀、三尖两刃刀、战身刀、岳飞刀、子午鸳鸯钺等等乱花人眼,在叙事意义上并非实写。亦如影片中风靡民国的武侠胶片《火烧红莲寺》、书摊上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动作夸张的回族茶汤女虽映照时局,却也止于摆设与展示。

  影片中陈识夫妻的木屐拖鞋讲究写实,贫民窟却改以白塔为背景的独立院落做写意处理;有天津人喜悦的螃蟹、茶汤与起士林,却全无语言环境与心理特点。电影《茶馆》绝世经典,高度舞台剧的调度与台词没有掩没而是突出了皇城根的地域特点。相比,《师父》的写实与奇观的权宜中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平衡与质感。

  传承与僭越:规矩守与破的平衡;

  女人与男人:伦常与算计的平衡。

  另外,《师父》中还涉及到两处更重要的平衡关系——传承与僭越:规矩守与破的平衡;女人与男人:伦常与算计的平衡。

  在肆意妄为不论颜面的时代,醉心于传统的规矩与礼仪,渴求重获民族文化的高贵感,是徐氏武林的叙事世界赢得拥趸的原因之一。然而犹如中国传统文化逻辑中同时存在着取经与造反的双重逻辑,徐浩峰的武林世界也是如此。《倭寇的踪迹》中本位主义的规矩迂腐、保守,轻易遭异族舞女的耍弄。但规矩的尊严在这部叙事作品中同时立住了脚,保证了武学的不至失传。然而这种平衡在《师父》中没能持住。

  《师父》设置在了一个规矩崩坏的时代。在《逝去的武林》中,形意门收徒的规矩是以这一行的道义尊严为前提的。在《师父》里有街头打架不见铁器的脚行规矩,有徒弟替师踢馆占当地半数要被赶出家乡的武行规矩,有天津女人不外嫁的师娘的规矩,人物出场与叙事动机都是以规矩做启。但同时被强调的种种规矩又以嘲弄的态度展示出来。更甚至指出这些规矩不过早已笼罩在一层层的算计中,完全丧失了道德的平衡感。如此一来,影片强调的武行文化主题在立与破的失衡中难免变得语焉不详。

  影片中两组师徒关系、天津武行前辈间的关系、师父与师娘的男女关系也都罩在了算计之中,沦为卑鄙的交易。《师父》的电影版比小说版丰富了师娘与师父的感情线。原本试图发现并确立中国传统社会中夫妻的千年伦常:所谓情义,妇守夫护。蒋雯丽饰演的馆长是守,宋佳饰演的师娘是守,茶汤女对耿良辰守的书摊是守,而男人们会拼尽性命的是回护这份情谊。只可惜情感关系以男性主导,并以男人自我成就为前提的交易中,这份情义被大大冲淡,甚至丧失了活性。

  娄烨从《师父》里看到了身体内在的欲望,代表的是现代视角。武人沉默,用身体说话。传统文化中的两性观,挥刀是男人的修行,驭女也是修行。陈迟说,15岁起靠每日挥刀五百下管束自己,有了女人后,以女人为约束——讲的是欲望,也是修行。陈迟与师娘的几次床第戏码中,镜头都聚焦在廖凡黑亮的裸露的肌肉上,仿佛李小龙。师娘的欲望则以一只镶了玉的烟托替代了。如果有人从中看到了恶趣味,也是上千年来中国传统男性的两性观里已有的恶趣味。

  在伦常崩坏世像怪诞的时代开宗立派,徒增荒唐。武的实与虚,规矩的破与立,是机关算尽还是刀背藏身,徐浩峰自设的电影命题,也是他要搅动起的电影形态在当下鱼目混珠、浮夸躁热的电影市场中的情景自喻。坐看重围的姿态,内里是各种修为的平衡。对徐式武行片,继续寄予热望。

       作者: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