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监护人》:异乡人的归家之路

《我是监护人》:异乡人的归家之路 日期:2021年11月03日

  看了《我是监护人》,勾起来多年前在美国的生活记忆,那种外乡人的漂泊感和孤独感如影随形,要想扎根在这里生存、生活,显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人说这是新一版的《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那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的淘金梦,有几多痛楚和无奈。《我是监护人》则带着21世纪以来90后、00后留学生的生活痕迹,在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常态的当下,却没有几部真正表达她们所思所想的文艺作品,这部现在进行时的电影弥补了这个缺憾。

  城市的质感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尤为重要,比如《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少年的你》中的重庆,《兔子暴力》中的攀枝花,还有近日上映的周子阳新作《乌海》中奇异的乌海。 城市和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些电影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是纽约,《唐人街探案2》中闪现了繁华热闹的第五大道、时代广场、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公共图书馆等等诸多标志性建筑,而在《我是监护人》中几乎看不到一处,在纽约生活多年的导演敬然拍出了这座城市的质感,阴冷、疏离,以及在这个城市里打拼的人的坚硬和倔强,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游客景观。电影场景很简单,石路的公寓、打工的餐厅、应聘的建筑设计公司、街景、墓地等等,这些空间的连接记录了石路作为一个打工留学生奔忙的身影。

  16岁就离家留学的石路,习惯了一个人的拼搏,外表裹了一层坚硬的铠甲,像个刺猬,有几分攻击性,有时异常敏感。这是我在美国常见到的华人女孩的状态,有时过于强势也代表着在陌生国度的某种不自信,而过度自我保护也映射着内心某种不安全感。导演敬然很有反思精神和自省意识,在采访中,她一直对“坚强”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表面tough的女孩,也许内心是极度脆弱、极度缺乏爱的,有时“示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全片中,最喜欢“聚会”这场戏,石路应邀参加美国朋友罗德姐姐的生日会,针对职业和生活态度,石路和罗德姐姐互相嘲讽,骨子里价值观的不同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显露了石路的自尊,作为美漂,追求事业上进、靠自己独立生活是她向来引以为傲的,也是证明自己的一个显性特征,而罗德姐姐却质疑并挑战了这一点,结果,不欢而散。 这让我想起2019年华裔导演王子逸的《别告诉她》,同样是饭桌上的交际场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家庭上演了一次撕裂的内部冲突,海外移民儿女和国内生活的亲戚都在力显一种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优越感,但其实各有各的焦虑和烦恼,电影以ABC女主角Billi的视点全景袒露了家庭内部矛盾,既有真实的深度,也有戏剧的张力。

  《我是监护人》的优点也在于此。石路始终被身份焦虑裹挟着,没有工作签证就得被遣返,这个巨大压力之下,她被动地接受了陌生的“弟弟”,做了监护人,因为弟弟有一个先天的优越身份,他是美国公民,这是全片的戏核。 有人称这是《我的姐姐》的番外篇,我倒觉得不是那么恰切,虽然二者都展现了姐姐和陌生“弟弟”相处的情感变化,但《我的姐姐》立意重点在抨击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上,而《我是监护人》其实讲的是重组家庭的问题,更多的是在谈中国式父女情感关系的沟通和弥合,同父异母的弟弟只是一个导火索,后来演变成了润滑剂。

  石路的亲情线和求职线、友情线密密交织在一起,互相牵动。尚语贤的素颜表演有点飘忽不定,老戏骨王砚辉出演的“父亲”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温吞又深情,夹杂着土味英语,随机加的“相当thank you”挺幽默,真实可信,成了整部影片的定海神针。 影片最感人之处也在于父女情,不善沟通、隔阂已深的两代人因为科迪生病、走失而产生了交集,继而有了化解的契机,在儿童保护机构急于为女儿辩白的父亲终于让我流下了眼泪。机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时虚时实,石路的心灵被柔化了,喊出那声“爸”,这一刹那,亲情关系得到了修复。

  有人评论说,这化解的太过容易,可是生活经验告诉我,常期被忽视的人,只要稍稍感觉到别人的爱,就很容易被感动,这是符合生活情理逻辑的,何况,血浓于水。 还有一个可赞的设计,就是作为建筑设计师的石路心底始终怀着对家园的理想,母亲出走、父亲再婚、少小离家、长期被忽视,石路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亲手做的“北京的家”模型是内心潜在的向往和缺失,这个模型被弟弟摔坏,也代表着石路和原生家庭情感的裂痕,影片的英文名“Model”也许意就在此。

  影片原名《落地生》更是直接点明了主旨,落地生根,代表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牵挂,越是远离家乡就越发怀念,最后石路被建筑设计公司录用,也是因为她对老人院进行了一个新颖的中国式的四合院设计,这个结局是友善、和谐、美好的,也代表着石路心结的打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冰冷走向温暖。可惜,结尾有点画蛇添足,石路回到北京,和弟弟一同逛后海、吃肉龙,也许一切都太明媚了,反而让原先的主题基调有点被削弱。 这部电影来源于新生代导演敬然的真实情感体验,2016年受到家里亲人重大决定的冲击,2017年带着渴望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创作了剧本,2018年剧本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2020年影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从剧本到上映历时五年,敬然携带着跨文化经验从好莱坞回到国内,落地生根,跟着项目也一起成长了,电影公映后引发了许多有留学经历的年轻人的共鸣,应该说,《我是监护人》作为处女作不够惊艳,但足够真诚。

  作者: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