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北京》:直面现实是传递温暖的根基

《您好,北京》:直面现实是传递温暖的根基 日期:2022年12月05日

  自上世纪90年代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开始,“北漂”作为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中独有的社会现象而备受电影人的关注,从何群的《混在北京》、贾樟柯的《世界》、金琛的“北漂三部曲”到《后来的我们》、《半个喜剧》、《亲爱的,新年好》等影片,形成了极具地域和时代特色的电影题材类别。这些影片中“北漂”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当下生活困窘的巨大落差,都市始终作为他者存在带来的痛苦,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现代都市化过程中经历的矛盾和困境。

  正在上映的《您好,北京》因此在“北漂”电影中颇具新意。影片讲述了三个故事,创业公司老板李明启在项目即将成功时遇到资金困境;快递员刘顺在准备买房结婚之际陷入两难抉择;更年轻的闫男来北京追求音乐梦想屡受挫折。这三个年龄有别(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家有妻小的中年人),社会身份不同(创业的老板、普通打工者和艺术青年),面临困境各异(事业的危机、爱情的波折和对未来的迷茫)的“北漂”,能让大多数观众或多或少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他们的奋斗并且“成功”的故事中凸显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让影片有了温暖励志的基调。

  《我不是药神》剧照 可以说《您好,北京》的创作顺应了当下“温暖现实主义”的潮流。近年来《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安居》等影视剧口碑与市场的双赢,让这类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同时以温暖为主基调,表现人对真善美、光明和未来追求的“书写”成为了现实题材创作的主流方式。借用胡智锋先生的阐释,“温暖现实主义”既保留了现实主义作品的表现力和锐度,同时对于现实苦难的解决办法又不是通过玄幻或者阴暗的方法,而是找到一个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出路。 值得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叙事有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它要求创作者要勇于直面现实,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局限性。而温暖是追求的叙事效果,它是在表现现实困境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个正能量的解决办法。要达到这效果,需要依托于合情合理的现实逻辑和起承转合的叙事逻辑,在故事的发展中让温暖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您好,北京》相较那些优秀的影片还有着显见的差距,它突出表现为,为了达到温暖的效果,影片对现实的困境进行了“降度”的处理。

  首先降低的是人物所面对现实困境的难度。李明启面对的是经济困境,他需要找到1000万让项目继续;刘顺面对的是道德困境,是成全爱情买房结婚还是拿这笔钱为身患绝症的母亲治病的两难之选;闫男遭遇的是自我认同的困境,在才华不被尊重又上当受骗之后,他需要通过自我角色的确认,去获得内心归属与精神慰藉。影片的处理方式是把这些问题全部内化到家庭之中,把现实困境转化为家庭内部的情感困境,用亲情之爱来缝补现实的创伤和裂痕。所以李明启要说服妻子卖房筹款,刘顺用假冒的新房让母亲高兴,闫男在电话里谎报平安。 诚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家是情感的核心内聚,当下的温暖现实主义创作中,相当部分作品中人物的现实困境也是在家庭中获得解决,《您好,北京》的特殊之处在于这部影片是三个故事的合集,三个人物困境的解决其实是如出一辙的同义反复。这种反复它可能带来与创作者初衷相悖反的观影效果,这些奋斗的背后,其实是对家庭的伤害和损耗,那么奋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其次降低的是人物身上压力的强度。压力是电影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人物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决定了这个人物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内在。所以“两难之选”往往是影片中最让人揪心的时刻,比如李明启是选择要家还是要公司,刘顺是救母亲还是救爱情。遗憾的是,每到这种关键的时刻,影片就以顺拐的方式让人物无须选择就解决了两难困境。李明启要卖房筹资,妻子就让女儿送来了房产证;要保全家庭解散公司,扫地大姐就拿出拆迁款投资项目;刘顺的母亲善良明理,自己悄然离开让儿子的爱情和孝心得以两全;闫男不愿意为钱卖唱,就有房东的女儿因为爱慕而减免租金,父亲的愧疚醒悟,也让他留在北京的愿望轻易实现。 这些“机械降神”般的不选之选,导致了这三个戏剧驱动人物在戏剧上的被动,也就决定了影片所张扬的“奋斗”在剧情上内在的乏力,他们始终从始至终毫无变化,我们看不到他们人性上的亮色或者人性上的阴影。

  导致人物身上压力不足的另一层原因是叙事的铺垫不足。无论老板、打工者还是艺术青年,这些人物都缺乏清晰的前传和成长的经历,从而成为了传播意义上的“北漂”符号而并非叙事意义上的个体,不知道他们的前史,就不会理解北京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会理解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欲望目标,就不会对他们即将成功却险些功亏一篑的感动和惋惜。 《您好,北京》通过对现实主义的“打折”而实现 “温暖”的效果,在当下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远非孤例。其中也有触动人心的情怀或情节,也有让人记得住的金句,但这种温暖更接近“心灵鸡汤”而非电影的叙事,因为“心灵鸡汤”只负责给出一些貌似或就是哲理性的普适结论,而无须去证明或推导它如何成型,而电影是“从个体出发解剖生活、观察生活的一种审美手段”,温暖是一种观察现实的态度,而并非描述现实的姿态。 指出不足并不是要否认《您好,北京》创作的价值。如果承认一个时代的电影面相是各种力量综合塑造成形,那么当下的“温暖现实主义”潮流也交织着电影观众抚慰心灵的需求、社会发展的时代对电影的要求、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创作者个人的现实情怀。如何将现实中的矛盾压力和生活中的美好善意辩证的统一在一起,《您好,北京》提醒着我们,这依旧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