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期两部爱情片《非诚勿扰3》《一闪一闪亮星星》的观察与思考

对近期两部爱情片《非诚勿扰3》《一闪一闪亮星星》的观察与思考 日期:2024年01月11日

  在元旦档上映的影片中,《非诚勿扰3》(后简称《非3》)和《一闪一闪亮星星》(后简称《闪星》)是唯二的爱情片。《非3》有时也作为喜剧片被用来与同档期的《年会不能停!》进行比较,但《非诚勿扰》系列聚焦的已不再是冯小刚早期作品中的市民喜剧,因此本文还是将《非3》视作元旦档期中的爱情类型。

  两部影片都有前作背书,《非3》是冯小刚《非诚勿扰》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于2008年、2010年上映,在当年都收获了很高的票房和话题度。《闪星》是2022年流媒体推出的同名剧集的电影版,剧集在播放后反响很好,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作为同一档期上映的续作爱情片,两部影片却在观念和票房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也反映出了当下国产电影的某些倾向。

  两部影片都注重情绪表达。实际上,强情绪可以说是近年来国产影片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影片本身对情绪的强调和渲染,发生在文本内部;另一种是影片作为热点话题在互联网讨论中激发出的强烈情绪,发生在文本外部。这两种情况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情绪在影片内部与外部被不断地唤醒、激活、放大。

  对于《闪星》而言,剧集版打底让观众对故事和人物具备了充分的了解,换句话说,人设在影片上映之前已经立住了。因此在影版的107分钟里,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情绪的表达,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感”,把“想要触碰却又缩回的手”这一类关于恋爱的表述具象化、影像化,把爱情片处理为爱情瞬间的组合。这样的做法也更容易匹配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即完整的影像可以被拆分为更短暂、更高效,更容易被接受和谈论的片段。

  《非3》也在强调情绪表达。一方面是“回忆杀”,体现为对同系列前两部影片中大段内容的闪回,以期使观众看到过去影像的同时,也能召唤出当年观看这些影像时与自己有关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多巴胺”, 这一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因为被认作与快乐、兴奋等情绪相关,曾一度成为2023年互联网中的高频词汇。

  《非3》中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造型,都大量充斥着多巴胺风格的撞色特征,可以看出冯小刚有意识地将多巴胺所指涉的快乐情绪作为影片的底色。但无论是“回忆杀”还是“多巴胺”,表象的怀旧和热闹让《非3》很难调动起观众真正的情绪。

  两部影片对爱情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冯小刚早期、中期导演的都市爱情电影中,其所表达的爱情关系、婚姻关系,部分延续了1980年代后期以来,以王朔作品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中的爱情观,包含着对传统爱情伦理的调侃与挑衅,男女角色常常在爱情的道德方面不够完美,或至少在情感上产生过犹疑。到《非诚勿扰》(2008)这里,虽然片中的两位主角没有违背过爱情道德,但也都与他人有过另外的爱情故事。

  这种表述本身是有反思意味的,能够对人的复杂性进行探索。但在《非3》当中,反思基本看不到了,对亲密关系的空洞想象、对人物的刻板印象只会让现在的观众感到不适,而创作者可能还会对此浑然不知。

  《闪星》发挥的是电影造梦的功能。《闪星》以及与之相似的一类青春爱情片,它们并不指向现实中的爱情,而只是涉及爱情的概念。相比剧版,影版《闪星》中的人物背景被完全虚化,几乎看不到家庭和社会关系。而背景的虚化为的是突出前景/爱情的聚焦,《闪星》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宿命论式的爱情观,爱情的对象被坚定选择、不容置疑,爱情关系是一种排他性的呈现。

  在新的社会现实下,伴随多重议题的讨论,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现实中亲密关系的建立变得比过去更加困难。而这类青春爱情片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它们成为了真实亲密关系的替代,成为了爱情的“代餐”,观看银幕中毫无瑕疵的爱情、嗑虚拟甜蜜的“CP”,这些既可以收获情绪的满足又不用承担可能的风险。

  巧合的是,除了都是爱情片外,这两部电影也同时是科幻片。《非3》着眼于未来,《闪星》不断回到过去,它们的故事都不发生在当下,也不涉及对现实爱情的探讨。但事实上,对现实爱情的探讨在观众中有着广泛的需求。

  因此当《花束般的恋爱》宣布要拍中国版后,全国各地的网友热衷于进行各种版本的“小作文”创作。相比其他类型的影片,爱情片更加不挑档期,虽然会在“情人节”“七夕”等时间节点集中上映,但电影院作为传统的约会空间,爱情片的观影情况一直比较稳定。

  爱情片也是最容易达成广泛认同的类型,因为每个人最接近主角的机会正是发生在爱情关系当中,通过对电影中爱情的体认,观众完成了一次最小单位的“英雄之旅”。

  作者:雷晶晶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