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凶手》:冒险的续写

《消失的凶手》:冒险的续写 日期:2015年12月08日

  借力于前作的品牌和口碑,续写已经通过市场检验获得成功的电影故事,使得续集电影往往有着更低的商业风险和更高的收益回报,这种先天的竞争优势,也是近年来电影续集热的内在动因。

  2012年,罗志良执导的《消失的子弹》(以下简称《子弹》)成为了暑期档的一匹“黑马”,这部讲述民国神探松东路(刘青云饰)智破兵工厂“幽灵子弹”案的侦探片,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的悬疑设置、紧张刺激的情节编排赢得了口碑和市场。时隔3年,作为《子弹》续集的《消失的凶手》(以下简称《凶手》)再登大银幕。

  同前作的对比

  《子弹》故事堪称是《凶手》的前传,不仅后者男女主人公松东路、傅源(江一燕饰)的人物关系、情感状态、性格特征直接继承于前者,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从而进入《凶手》故事层层秘案的戏剧动作(傅源越狱,东路追逃),也植根于前作。以至于个人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凶手》,确有必要重温《子弹》。

  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导演罗志良所说,影片不只是要吸引观众去看,更要融入对现实的思考。两片一以贯之以“公义”作为故事主题,这是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的当下每个公民都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态环境,它即虚无又真实,就像清洁的空气,只有当雾霾临头才知道蓝天和风的可贵之处。

  《子弹》所探讨的是法律中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模范警察郭追(谢霆锋饰)为了当上局长,能够用手中的权力惩奸除恶(实体正义)而设下连环杀人迷局(程序的非正义),我们该如何来判断和裁决?

  《凶手》则从两难的处境中更进一步,表现了在滔滔的民愤(舆情)潮流中,保持理性和清醒的难能可贵,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片中慷慨激昂、热血英勇的游行队伍,实际上成为了隐匿罪犯张公义(林家栋饰)操纵下的帮凶。

  影片最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主题与现实的诸多触点所引发观众智性的反思。罗志良没有用影片告诉我们什么是公义,或者说如何去实现公义,这个宏大的社会学命题超越了电影的责任和能力范围,他讲的恰恰是“什么不是公义”或伪“公义”。

  续写并非复写,难度绝不亚于另起炉灶的原创,续集电影的成功即需要延伸前作的价值观和故事线,以熟悉感带给观众安全与安慰,又需要在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情节的推进转折、类型元素的重新搭配等方面有所创新,以新奇和刺激使观众有新鲜感。

  作为续集片的《凶手》,是对松东路冒险探案故事的续写,而追求创新过程本身,也是在故事层面上的一次冒险。侦探片是一种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高智商游戏,对逻辑和推理有着严格的要求。

  片中的人物与观众处在遵守同样的规律和法则的现实世界,侦探需要察常人之所不能察,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找到观众所忽略的蛛丝马迹;当中再离奇的事件,都可以用理性和科学加以解释分析。

  时空关系的呈现

  《凶手》的故事在现实时空关系的处理上,与前作的缜密细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傅源被囚禁的牢房,从建筑结构看,左邻右舍都是其他的牢房,容不下她能挖成一条进出需要25分钟的隧道,更遑论以菜汁腐蚀墙壁,以汤勺为工具更不可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松东路与未婚妻常胜(李小璐饰)的相遇,与傅源在“最后携手走一程”时目睹的跳楼自杀,正反大决斗时张公义的病发身亡等重要情节点,都以偶然性的巧合来连接故事。背离常理与假借巧合,这恰恰是侦探片类型的大忌。

  比如稍一思忖便不禁让人疑问,傅源是预先知道有人跳楼吗?如果不知道,她怎能如此轻松地让自己的复仇计划付之东流?如果知道而不救,她该是何等蛇蝎心肠的狠毒女子?

  剧中悬念的设置

  如果说逻辑推理是使侦探片血肉丰满的经络,那么与之相辅相成的悬念设置则堪称整个故事的骨架。《子弹》的故事贯穿着“天意”的惩罚、“幽灵”子弹、密室杀人、谁是真凶等系列悬疑事件,隐藏在情节中的铺垫、伏笔和事件揭秘精准的时机把握,让观众一次次经历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观影快感。

  《凶手》也设计了傅源越狱、高敏雄屠村、工人“自杀”3重连环案件,形成了一连串的事件并赋予人物不同的行为动机,公允而言,以工人的群愤掩盖真凶的情节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但影片逻辑关系的粗疏使得故事的悬疑感大打折扣,稍具观影经验的观众一望便知张公义是幕后黑手。

  以侦探类型为基础,类型混搭元素的变化,在两片中也相当明显。《子弹》是侦探枪战片,主人公松东路与郭追性格鲜明、反差巨大,前者睿智沉稳、执着求真;后者身手矫健、聪敏机警。二人一文一武的搭配,组成了探案揭秘的警界双雄,结下了日渐厚重、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郭追的几场枪战戏,颇有当年香港黑帮/警匪片的风采,令人过目难忘。

  当最终真相大白,二人反目赌命,私情与公义间的纠葛拉锯,为全片涂抹上了悲凉的色彩,带给观众巨大的情绪冲击。《凶手》更偏重于当下主流观众的喜好,加入了爱情、喜剧、动作等相关元素。郭追这一角色的缺失,使松东路在剧中变成了不仅要推理断案,更兼骑马救美、穿墙破瓦、飞车搏命的文武双全的斗士。

  然而又受制于既有的人物设定,松东路不可能变成一个民国版的“007”,使得本片在“智”与“力”两个层面较前作都相去甚远。在这部侦探动作片中,常胜、傅源等女性角色的加入,并没有能为我们揭开一个神探深邃隐秘的情感世界,刻画出更为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应该说,《凶手》对《子弹》的续写,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过分迎合观众趣味,未能在类型建构上进一步开掘可能是其中的主因。无论中外,侦探片都是商业电影中相对“小众”的类型,在观影人群日渐细分的市场背景下,把握类型特点,针对特定的观众人群,打造独特的电影故事品牌,方为上策。我们期待着“消失”续集的下一次冒险,而不愿意看到它真的从银幕上消失。

       作者: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