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重新建立世界的勇气

《妈妈!》:重新建立世界的勇气 日期:2022年09月14日

  在当下院线系统里面,杨荔钠的《妈妈!》是一部气质独特的影片,是一部少见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核心情节其实十分简洁,但这反而考察导演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整部影片其实主要靠一些细碎的行动来支撑的,这也很见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腻把握,体现了导演所具有的穿透情感的力量。

  这部电影院线版是109分钟,这当中剪辑掉了很多复杂的东西,但是在观看院线版的时候,我感觉其叙事的组织是流畅的。对于历史记忆的植入具有隐微书写的意味,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它在当下院线环境下,其表意上仍然是成功的。 对于影片中年轻女孩的情节设计,目前我认为有点突兀和过于粗略,但是我仍然认为她是必要的存在。不仅仅是叙事的需要,影片中的人物需要,观众也需要。因为在一对老年人的故事里面,在时间与生命的流淌里,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仿佛失去了一切安慰,没有任何其他的维度引入,将强化一种意义感的丧失,将带来过分的抑郁。女孩的出现让人忽然有了希望感,这来自于导演的直觉和情感逻辑,所以她的出现是感性直觉的产物。 而且她的出现,也具有推动剧情的功能。这都是次要的。如前所叙述,整部影片的情节是简洁的,但它富有哲学的内涵,它的生命追问是十分本质的,因为她追问到了生命的极限,追问到了生存的意义。

  影片中奚美娟是一位退休的知识分子,她终生未婚,她和母亲吴彦姝住在一起,吴彦姝八十多岁了,奚美娟每天为母亲的衰老担忧,强势地安排她的生活,她在反哺,尽女儿的责任。 有一天,女儿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她即将失去记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照顾。这个情节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巨大的潜力。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断裂,一切都要重来,既往的角色设定都要重新安排。一个80岁的老年女性将要重新开始照顾自己的女儿,她如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她的未来具有怎样的可能性?她即将迎接的生活形态是怎样的?

  一个逐渐变成孩童,要接受女儿来照顾的老太太重新发心,要在80多岁的时候重新开始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女儿。她开始在客厅里面练俯卧撑,练一字马。这时候巨大的悲剧感已经被建构了出来。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电影场景,或者将被称为经典,它既有情感的强度,又有哲学的含量,它能够激发观众强烈的生命意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要建立她的新世界,何等悲壮。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老人家能改变茫茫大江的流向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富于存在主义色彩的电影,它的哲学内涵十分丰富。

  在电影资料馆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在映后谈的过程中一个女孩站起来发言,我记得她引用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你远胜于你所记得的一切”。我觉得她引用这句话的时候,说明了她有了深刻的领悟。我深为认同。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永远先于本质吗?一个80多岁的老人家的存在也能够先于本质吗?但是她必须重塑她的本质,改变既定的生命路线。 整部影片中,对于阿尔茨海默的女儿的描述,我觉得是恰切的。公交车上被诬赖为小偷的事件,对于她是一个刺激,她快速地进入了记忆衰退期,并做出了各种非理性行为。在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描绘里面,奚美娟的表现很好,剧本设定也不错,因为这个过程里面的层次感被体现出来了。

  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关键是她不再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不认识自己的母亲的女儿还是女儿吗?母亲或者女儿,这些角色是生理的,也是文化的,不再记得自己历史的女儿,母亲该如何面对?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哲学病,它自带文化深度。以前的一切陷入黑暗,变成虚无。而对于吴彦姝来说,重新成为母亲,重新开始生活,需要一种非凡的勇气。 我身边有一个现成的故事,一个很亲近的接近90岁的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这种病发展地特别迅速,老人很快就不认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了——有人对影片中的奚美娟病情速度太快的质疑,其实可以参考这个案例。老人以前特别敏感,对于亲朋的情感要求很高,她病发后,我感觉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如释重负。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陪伴她,因为她不认识我们了。

  想起这一点就感觉特别悲哀。但这种病并非彻底遗忘过去,有时候偶尔会记得一些久远的事情。影片中奚美娟在病中仍然被历史所折磨,她记得自己曾经有一次,没有让被批斗的父亲进门,导致了父亲的自杀。这一点仍然深藏在内心,仍然被她记起,让她受到煎熬。这代表了那是生命中远未被处理、被化解的往事,是记忆中最为难忘的部分。那件事是历史的象征,它会坚定地重返,哪怕在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身上。 这个情节的存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有分量,也因此让影片前半部分的一些人物行动具有了深度。 如前所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生命和时间的流向,再强大的雄心,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毕竟我们没法摆脱地心引力,也不能住在黑洞边缘,每个人都会被时间打败的。所以影片结尾的设定,也很能体现导演的思辨能力、心理倾向、生命态度。目前的结尾似乎有多重暗示,母亲推着女儿,似乎要走向大海深处,但影片最后,又出现了让女儿和母亲一起在海边舞蹈的场景。

  在生命的必然结局前,对于生命的阐释和态度相当重要,它决定了此岸的生存底蕴。我相信万境由心所造,所以我赞成舞蹈的结局。如无必要,切勿给予生命过多的沉重悲伤。另外,本片老年知识分子的优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实在当下院线观众的接受心理上,也发生着重要的刺激作用,阶层感仍然在左右着观众的情绪和理解,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作者:王小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