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学术放映片单
2021年07月28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

  “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

  依照年会惯例,将安排3场学术放映活动。除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多数影片之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邵氏影城香港有限公司、香港电影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给予的珍贵片源支持。今年的影片可谓百年难遇。

学术放映 第一场

  《孙总理奉安典礼专号》(1929)

  出品:环球影片公司

  本片堪称国宝级影像遗产。1929年6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为孙中山先生举行葬礼,即奉安大典。同年环球影片公司出品新闻记录片《孙总理奉安典礼专号(第一集、第二集)》,影片中可见总理奉安大典的真实场面。应有五本约45分钟,拷贝头尾缺损,现存时长44分钟。本片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会议评定,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小侠女》(1939)

  导演:张石川/郑小秋

  出品:国华影业公司

  《小侠女》为孤岛时期国华出品,是一部“激昂紧张”的古装巨片。此片迎合古装片商业浪潮摄制,隐晦表达反帝主张。导演之一郑小秋为郑正秋之子。田汉曾写道“正秋后继有人,小秋可说是兰桂长香了。”中国的“秀兰·邓波儿”胡蓉蓉饰演小侠女,唐氏扮演者龚秋霞是胡蓉蓉之嫂,两人曾多次合作。

  翁万戈纪录片特别单元

  本单元由上海音像资料馆为本届年会特别提供。

  翁万戈,翁同龢的五世孙,华人社会活动家。从四十年代初起,翁万戈开始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数十年来,翁万戈参与拍摄和独立制作了数十部教育片和纪录片,向西方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江畔小城——虞山常熟》A Town By The Yangtze(1948)

  出品: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公司

  翁万戈摄影、撰稿并担任英语旁白。

  常熟是翁同龢一族祖籍所在地,因而翁万戈为本片撰写的旁白尤为用心,充满游子怀乡之情,开篇即以翁氏家传名画——王翚的《长江万里画卷》为背景,从常熟人杰地灵的文化传统讲起,用镜头呈现出一幅延续几百年的江南水乡画卷:农妇在河里洗漱,小贩当街叫卖,农民耕种稻田、采摘菱角、养护木船,鸭群羊群在田间游荡。影片还拍摄了言子墓、常熟方塔、兴福寺、虞山剑门等古迹。本片可谓是翁万戈诗意纪录片的代表作。

  《中国皮影戏》Chinese Shadow Play(1947)

  出品: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公司

  翁万戈撰稿并担任英语旁白。

  本片主要拍摄了Pauline Benton和Lee Ruttle翻译改编的英文版皮影戏《白蛇传》,选取水漫金山和祭塔两个经典片段,由Pauline Benton和助手Arvo Wirta操纵人偶表演并奏乐,末段揭示两人如何布置舞台、在幕后操作和收纳皮影人偶。Pualine女士儿时曾在美国一次东方戏剧展上对皮影人偶一见钟情,后亲赴中国学习河北滦州皮影戏,学成后带着从中国订制的皮影道具归国,成立“红门剧社”在全美各地巡演、推广这一古老的东方民间戏剧,堪称一段中美文化交流的佳话。本片则以电影的形式,把皮影戏带给了更多无缘现场演出的美国观众。

  《北京:马可波罗的奇迹》Peking, Marco Polos Wonder(1948)

  出品: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公司

  翁万戈撰稿并担任英语旁白。摄影为他本人和著名画家叶浅予。

  影片主要记录了北京宏伟的建筑遗存如紫禁城内外风光、北海公园和颐和园等标志性景点,胶片色彩艳丽,古都风景怡人,当年令马克波罗等西方来客叹为观止的“帝都”风韵犹存。更重要的是,原本仅服务于王公贵族的亭台楼阁御花园,当时已经全部收归国有,改为面向全体国民开放的公共场所,翁万戈对这种变化表达出极大的欣喜,这与他本人通过科教纪录片进行平民普及教育的志向是一致的。

  《画中国山水》Painting the Chinese Landscape(1947)

  出品: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公司

  翁万戈撰稿并担任中文旁白。

  本片意在讲解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要素,主要拍摄了翁万戈当镜挥毫画一副彩色中国山水画的全过程,借此讲解作画工具和起稿、勾线、上色等国画手法,表达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思考。翁万戈作为翁同龢的后人,从小浸淫在家藏的各类名家作品中,书画造诣颇深,本片中出现的画作均为他临摹的古代名画。

  《中国美术概观》The Story of Chinese Art(1952)

  出品:中国电影企业国际公司

  李叔明监制,翁万戈担任撰稿、制片人

  本片通过拍摄美国各地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名家所收藏的中国历代青铜器、壁画、佛像、雕塑、陶瓷、玉器、书画等艺术珍品,以万花筒般的观察来介绍中国艺术从商周到现代的历史演变。影片同时展示了中亚、印度和欧洲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其亚洲邻国、近东和西方的影响。

学术放映 第二场

  《风雪夜归人》(1949)

  导演:吴祖光

  出品:星星影片公司

  《风雪夜归人》由吴祖光根据自己的同名舞台剧改编。主要讲述二十世纪初京剧演员魏莲生和豪绅姨太玉春的悲惨爱情故事。影片由风雪夜魏莲生的旁白回溯往事。1943年话剧《风雪夜归人》在重庆上演,周总理曾多次观看。吴祖光1947年后担任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的编导。《风雪夜归人》代表了香港反动落后影片泛滥成灾期间的一股清流。

  《化身姑娘》(1936)

  导演:方沛霖 编剧:黄嘉谟

  出品:艺华影片公司

  《化身姑娘》是“孤岛十大导演之一”“歌舞片权威导演”方沛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由黄嘉谟编剧,艺华公司出品。黄嘉谟认为创作需要“适合现代人的趣味和需要”。爱情题材的选择、喜剧元素的运用体现影片的商业倾向,此片挽救了长久亏损的艺华公司。同时被认为其“拉开时尚商业片的大幕”。片中丽英由袁美云扮演,周璇饰演恋上男装丽英的朱耐芳,使丽英心仪的林松波由王引扮演。

  《华北风光》(又名《第八路军抗日战史》)(1939)

  出品:中国电影制片厂

  现存的抗战纪录片大多属国民党机构制作,多数强调蒋介石领导抗战和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功绩。《华北风光》则是少数表现八路军且正面呈现八路军对抗战的贡献的纪录片。抗战时期故事片生产受到影响,纪录片产量大增,此时期中国纪录片美学迅速发展。新闻纪录片的意义之一在于:“对于历史来说,真相比故事重要得多。”

学术放映 第三场

  《挣扎》(1933)

  导演:裘芑香

  出品:天一影片公司

  裘芑香执导的《挣扎》是天一影片公司目前仅存的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片上有声电影之一。《申报》发文评论此片意识健全,导演技巧完善。不同于天一公司以往的商业诉求,《挣扎》着重表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走上了“中国电影的新路线”,被认为是天一的“伟大贡献”。影片因明确的反帝意味被审查机关延期上映。本片由邵氏影城香港有限公司为本届年会特别提供,香港电影资料馆代为接洽。

  《李善子》(1965)

  导演:郑君里

  出品:海燕电影制片厂

  《李善子》据朝鲜话剧《红色宣传员》改编,公映次数极少。1963年周总理将改编《红色宣传员》的任务交给郑君里,由张瑞芳主演,王炼编剧。演员身着朝鲜民族服装,在朝鲜和延边拍摄外景。平壤郊区农业合作社宣传员李善子思想觉悟高,她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李善子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社获得大丰收。李善子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李善子》是郑君里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国货年》(1933)

  导演:汤杰

  出品:明星影片公司

  《国货年》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动画片之一。由汤杰导演,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绘制。《国货年》配合“提倡国货”而拍,将教育性注入动画艺术中,响应社会号召。小画家得到一块“龟川洋行”的衣料,卡通批评小画家国货年不买国货用劣货。小画家接受批评,撕碎外国衣料购入国货衣料。

撰稿:陈静、项倩、翁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