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

  I组:女性视角

  主持人:周夏

  中国电影资料馆 研究员

  庞艳芳(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 讲师)

  题目:《现代女性与国族论述:“第一位中国女演员”Lady Tsen Mei的形象构建》

  郑美是一位比黄柳霜更早出现的华人女演员,是真正的第一位华人女演员,Lady Tsen Mei(郑美)在东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本文通过中外资料的搜集,查证了郑美的真实身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影公司以及媒体如何塑造了郑美的中国形象,并且探讨了郑美以及她出演的影片《为了东方的自由》在中国的跨国传播中形构了郑美的新女性身份,进而在时代的革命话语中被编制进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中。郑美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演员”的形象显示了早期美国电影对于东方形象的异域风情的营造,直到今天,好莱坞电影中也在致力于通过表现异国情调来吸引全球的市场。只是在跨国合作的当下,这种异国情调在符号化的表现之下更加地接近当地的文化风貌,但这在早期电影中是很难实现的。而美国的报刊宣传中对于郑美身份的虚构,以及郑美在剧中饰演的中国女性形象,与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将妇女问题与民族自强的政治话语相呼应,形塑了一个理想中的新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郑美作为凝聚了国内外关注的“中国女演员”,连同这部影片一起将现代女性、现代国家的话语连接在了一起。并且,这个凝缩了现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女演员和对《东方自由花》,充满国族意味的叙述也契合了华人社区关于现代中国的想象。

  金晨(香港城市大学)

  题目:《失踪的女作家:盛琴僊与沦陷末期华影电影生产》

  40年代,盛琴僊曾与张爱玲、苏青等知名女作家一起登入上海文坛,并早一步将自己的才华投入银幕事业。然而有关这位女作家的经历及其银幕写作在今天却鲜为人所知,盛琴僊是谁?我们为什么对她的实践与贡献如此陌生?这些问题连接的是对历史现场“发生了什么”的重新审视。通过对盛琴僊个人成长、写作经历及其在华影电影生产中具体工作的调查,本不仅意在将这位“失踪”的女编剧重新写回电影史,更要通过反思其消失于电影史的过程来重新审视早期电影工业中极为不均衡的性别秩序。作者所探讨的是盛琴僊如何在沦陷末期华影暧昧模糊的生产模式中,以银幕书写协商个人声音。遗憾的是,电影史中她的失踪似乎已经宣示了这一尝试并没有成功。笔者在此并无意修改历史,而是通过检视这位女编剧在其实践中所做的一系列选择与抵抗来反思她的消逝,进而为寻找那些消失于电影史中镜头背后的女性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考察方法。与在文学创作领域大展身手的女作家不同,盛琴僊的银幕写作不仅发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语境内,更选择于一套摇摆在政治与娱乐之间的模式化流程中。这要求我们重新来审视 40 年代女性作家所搭建的新文学秩序与电影工业内一系列生产规则间的关系,而二者的摩擦或许也构成了使她消失于人们视野与记忆的关键因素。

  倪骏(中央戏剧学院 副教授)

  题目:《浅析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与困境》

  尼克·布朗提出影视对建立社会性别成规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新主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一方面要破除男性中心主义的惯有思维,为新女性形象的树立腾挪话语空间;另一方面要重构一套全方位的女性话语体系,重构女性形象,将女性从第二性的位置上解救,赋予女性在银幕上的主体权力。在此前提下,本文试着为新主流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一些创作建议。丰富女性形象,破除女性形象塑造中的单一化、扁平化、模式化,避免女性物化、工具化,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刻画出真实可信、饱满多面的女性形象。提高女性意识表达,增强女性性别认同,打破女性形象的固有看法,挣脱女性性别的固有束缚,颠覆女性形象的“他者”身份,赋予女性主体地位,建构起富有时代内涵的新女性形象,让新主流电影实现真正的女性表达。强调女性身体属性的差异化,作为女性天然优势,将女性性别特质与影片情感体验做联结,加强影片的抒情性与感染力,实现观众与女性形象同步的情感共振。新主流电影伴随着商业化、类型化发展,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相较前时代,新主流电影虽为女性形象塑造赋予了全新的成长语境和丰富的女性意涵,但仍存在多方面不足。本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新主流电影片例为样本,分析女性形象建构策略,并就此做分类归纳、特征阐述。同时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指出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呈现出电影美学人物建构的跨越性突破,是新主流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显题,有助于全面反映时代横截面和社会议题。因而,对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沈康康(西南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

  题目:《“另一种迷影”——上海女性观影活动探赜(1925-1937)》

  区别于传统男性影迷而更关注女性知觉与女性电影体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女观众在实质上成为更具性别特色的“另一种影迷”。作者从性别维度审视中国早期电影史,探讨上海女性观影权、观影体验与性别话语建构三个方面的观影活动。从观影权看,不同阶层的上海女观众享有不平衡的观影权力,上流女性主要进入首轮影院,“女性漫游者”成为公共空间的活跃分子,而底层女工面临严重的观影障碍;从观影体验层面出发,初入影院的女观众形成了独特的观影仪式,但也在影院遭遇性骚扰等观影创伤;最后,女观众经由消费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积极建构自身的性别话语,为主流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女性声音。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女性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话语以一种抵抗的姿态介入文化空间的多样性建构,而不仅仅是主流话语的补充。可以说,二三十年代的女性观众开创的文化实践既重塑了女性自我,为后世的女性解放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也丰富了中国电影,对建构中国现代性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周方元(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讲师)

  题目:《处在风口浪尖的“时尚”——“劳模演电影”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的媒介再造》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场有关“美化服装”的时尚风潮在中国银幕内外蔓延。该现象以“例外”姿态揭示出国家政治话语与电影创作、社会生活远未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黄宝妹》与《护士日记》《寻爱记》等共享“时尚”标签的影片却相悖的历史命运,意味着“重写十七年”在走出主流电影史述对革命中国的惯有文化想象后,还需面对更为复杂的历史场域: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如何把握,以职业演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成功实现自我改造,女性多元气质如何合理彰显、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文化跨国互动等。这些复杂又具风险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文艺创造本身,又关乎更高层面对“十七年”的重估。《黄宝妹》的成功说明在这一时期女性性别特质要么“男性化”要么“魅惑美”的“非黑及白”标准外,的确还存在中间道路及“第三种可能”。相比其它影片以“时尚”知识分子改写女性气质的路线,在纺织女工、“七仙女”及其组合衍生的叙事中,美的合法性获得更像从劳动阶级内部进行颠覆,在政治安全界线内巧妙凸显女性魅力。她们身上既有一种符合劳动阶级的美,又部分游离于标准女性美的生产范式之外,显现出并非模式化的魅力,产生更丰富的文本衍生与持久社会效应。

  庄君(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教授)

  题目:《作为“声景”的“译意风小姐”:不可见的身体、听觉媒介和话语书写》

  “译意风小姐”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在上海电影放映业中兴起的一种新式职业,是现代知识女性新的职业选择。“译意风小姐”以外国语言知识能力和跨国文化认知为基础,为选择外国电影,尤其是英语有声电影的都市观众提供声情并茂的同声翻译服务;二战结束后,这一职业再次流行,语言不限于英语。作者从史料的再发掘出发,借用“声景”的观念,对二十世纪隐藏在“禁宫”中的“译意风小姐”的角色生成、媒介意义、言语与影像的互动以及“译意风小姐”超越职业的文化现代性内涵进行探讨。当中国电影史上,“译意风”第一次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的声画空间中进行展示,译意风小姐这一职业由此诞生,便具有了现代话语书写的意味:译意风以现代技术的典型形态在电影院这样颇具实践性和象征意味的现代都市空间进行信息传播,践行了声音的媒介介质,而新的都市职业也由此诞生,并且从业者是接受现代教育,掌握现代知识的新女性。译意风小姐以一己之力,浓墨重彩地将女性书写在了中国电影史的现代史册上。

  点评人:秦喜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对庞艳芳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追溯了华民电影公司、追溯了郑美是谁。关于美国华裔电影人的研究是中美共同研究的热点,很欣喜看到庞老师抓住这个题目且研究得较为仔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在引用上还存在问题。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历史学者的工作,所以在引用的时候需要表明出处,这也是我们做史料研究的时候要注意的。庞老师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对郑美的误读,很好地抓住了中美对郑美形象认识上的错位。

  对金晨论文的点评:

  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的个案研究部分,非常有力,阐明了女影人是如何一步步消失的。并且这篇文章有非常丰富的史料支撑,这是不同的性别视角带给重写电影史的独特视角。

  对倪骏论文的点评:

  倪骏老师的研究题目很宏大,且与周老师相互呼应。十七年时期是否存在中间的女性美?在建国之后如何界定女性的主体性?如何下定义?这都是特别值得讨论的。如《战火中的青春》是一个女性男性化的进程,但是在结尾的时候还是把女性柔美的情况展示出来了。所以,在下定论的时候还是要有一个分层。 文章对新主流电影的观察也很有意思,这与现在电影创作的趋势有关系。如今的新主流电影比较强调个性,这是一个共有的趋势。这个研究课题很有意义,特别核心的问题是女性身体的表达,这仍然是有一个极大探索空间的话题。

  对沈康康论文的点评:

  沈康康同学的女性迷影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他应用了阶层、阶级等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到了关于女性观众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看出女性观众与电影文本之间的联系。女性观众与银幕之间,真正观影的核心是什么?作为观影体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观众与银幕的关系。

  对周方元论文的点评:

  周方元老师文章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从电影中的时尚元素透视电影创作,为重新思考电影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纬度。这也表明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中,每一次服装的变迁都与社会发展有关系。服装的变迁与中国政治相关联,这是一篇研究视角非常独到的文章。

  对庄君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祛蔽的话题,为什么译意风首选的是女性,为什么译意风的性别意味特别明显。这与对女性符号化的想象有关,女性译意风的现象增加了观众的愉悦感。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探索。

  J组:题材类型

  主持人:黄望莉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黎万峡(南京大学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延续与变异——论“五四”社会问题剧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影响》

  “五四”社会问题剧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创作,其题材、主题延续到电影当中,促使早期电影秉持写实主义精神,直面社会现实、体察俗世人生。不仅如此,还影响了早期电影面向社会改革的功用观念、追求真实的创作技法,以及“社会问题片”的类型建构。然而,早期电影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抓住“社会”而淡化“问题”,“写实”与“个性”变得浮面与弱化,电影的伦理化、情感化等新质素彰显了一种回归民族习性和诉诸人道主义的通俗、感性启蒙路径。在“奇观”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戏剧与电影的文化相关性,以及中国电影在起步阶段已初具的启蒙自觉。

  陆丹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当代中国何以想象“明朝”?——文艺论争、戏剧经验与武侠电影中生成的国族寓言》

  主要通过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视角来回溯“明朝”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被发掘、逐渐演变为一种国族寓言,并针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所引发的广泛讨论、左翼文人关于明史和厂卫的论著,以及“孤岛”时期相关电影等文艺论争和文艺创作之中衍生出“明史”的复数表现形式等相关文化现象加以总结。同时,作者还继续追问:现代文艺思潮中“明史热”在武侠电影中被承继、叙说和呈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当代武侠电影对于明朝的想象形成的传统、产生的变化。

  苏心(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

  题目:《边疆故事的书写方式:解读<冰山上的来客>的历史与现实》

  深入探索《冰山上的来客》的创作实践可知,这是一部在边疆民族区域历史现实的复杂性和建构新中国国家想象的文艺要求之间诞生的影片。其故事来源于剧本作者乌·白辛在“世界屋脊”旅行和工作的真实经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与邻国特别是印度的边界问题为剧本设置提供了原型。导演赵心水在影片中修改了古兰丹姆的身世、强化了与人相对立的“自然”因素,以更具普遍性的冷战和阶级叙述替代了白辛原剧本所纳入的边疆民族区域的历史现实,从而使影片更加贴近国家主流话语,面向观影群众塑造多民族团结合作的新中国景观与想象。

  杨涵(北京电影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肢解”武侠新策略——张彻武侠电影类型美学研究》

  1965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刊物《南国电影》刊载《彩色武侠新攻势》一文,代表了具有明确商业化和娱乐属性的美学主张与制片路线的新武侠片即将步入香港电影史。而作为新武侠片的开创者同样也是贯穿其发展先后的重要人物,张彻以及他拍摄的武侠电影序列虽然在当下并未得到足够的研究重视,但是仍然是论及武侠电影这一中国本土特有的类型电影无法避开的重要的研究对象。张彻武侠电影中出现的“肢解”现象,不只是出于视觉刺激企图达到商业盈利目的,同时也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上发生作用,甚至张彻的刀剑武侠片乃至所引领的武侠新世纪本身就是一个肢解后的产物。深处是张彻对于武侠电影的再塑造所造成的表症,张彻所贯彻执行的阳刚美学作为作品的内核,其本质也是通过“肢解”策略在影像表里两层来进行表述。“肢解”策略最终基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香港社会在武侠电影中的重构来生效。

  张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 讲师)

  题目:《爱情话语与现实意识:张弦电影剧作研究》

  张弦作为国内著名的作家和编剧,大部分作品创作于新时期,在电影剧作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也反衬出历史景观下的文本生态。张弦的剧作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在真实感的表达层面与个人经验、社会认知密不可分,尤其在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上与文化思潮互为映照,对儒家伦理和民族文化回应的同时,也指涉了权力和秩序的时代印记。张弦作为新时期电影复苏与繁荣的中坚力量,对其作品的剧作分析可以探究编剧谱系的样貌。

  张正(北京电影学院 助理研究员)

  题目:《从“民俗”到“民间”——论近期台湾民俗恐怖片周期的兴起(2015-2022)》

  2015年《红衣小女孩》的成功激起了台湾民俗恐怖片的制作周期。从“红衣小女孩”系列影片奠定了这一题材影片以民间传说和(或)都市传奇为主题叙事、对都市恐怖与民俗仪式的独特再现,以及对个体创伤性记忆与相关社会议题的保守取向为主的类型公式,其核心是对民间传说的创造性改编。台湾民俗恐怖片为观众再现了一个民间传说萦绕现代都市人生活与心理的世界,随着“民俗恐怖”向“民间恐怖”的迈进,台湾民俗恐怖片周期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层出不穷的现代性难题提出更多的想象性解决方式。

  周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题目:《20世纪80年代国产爱情喜剧片的喜剧风格与观念》

  20世纪80年代国产爱情喜剧片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因循延续了“十七年”电影的喜剧传统,加之诞生于80年代这一中国社会、文化重要转型期,从“文革”的冰封桎梏到改革开放,十年间中国的现代化巨变投射到影片之中,融汇糅合出80年代国产爱情喜剧片显著迥异于好莱坞爱情喜剧片的民族性特质,这些跟我们熟稔的好莱坞喜剧观念存在巨大差异性的特质,源于80年代中国特有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观念,尤以喜剧风格与观念最为体现民族性特质与文化传统。

  点评人:胡克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论文水平很高,选取很严格。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几篇论文探讨的不是简单的类型,不是西方的类型,而是综合式的类型。二是展开的不是对于公共话语的论述,而是有个体的论述,有着自己的阐述方式。三是各位对西方理论都有各种各样的借鉴,当做论据;以前学者更多是运用西方宏大理论,现在有了新的改变,更在注重自我的观点。四是严格按照国家会议的学术论文规范写作。 整体来看,影视题材与类型电影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深入讨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需要大家更多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来填充这方面的研究。

  对黎万峡论文的点评:

  “社会问题剧”是否是类型,还需要探讨;但是社会问题出现,进入电影后没有按照叙事片走,而是按照类型片的方式走。将社会问题类型化,吸引观众,艺术和类型的多重体验,这篇论文主要论述社会问题和类型电影的关系。还有一点,电影是从精英出发,最后落脚到社会大众,可以继续关注这个现象。

  对陆丹琦论文的点评:

  论文题目非常有意思,将“明朝”单列出来,明朝对电影是十分有意义的,类型电影对它有很多的借鉴。本文实际是用类型电影影射社会,呈现了想象中的社会,香港、明朝都有这样的情况。但要注意主体性的问题,分清目标究竟是谁。

  对苏心论文的点评:

  《冰山上的来客》这部影片很好,我很喜欢。任何一部类型片的形成原因都是很复杂的。类型片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较为清晰地展示出来,将当时的问题放到现在,能使很多问题重新显现、重新阐释。

  对杨涵论文的点评:

  学术界对张彻的论述已经很多了,但作者还是找到了新的角度,即“暴力美学”。之前的研究很少谈论到暴力,这篇论文则将这种暴力具象化,也引入了一些西方的理论。

  对张强论文的点评:

  张弦的电影两极化严重,好的很好,普通的很普通。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作者,他的电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电影史上对于推动城市化有着关键意义。其中,《上海姑娘》是电影观念变化的节点,《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则很早就关注到农村问题,而《天云山传奇》是他最重要的电影,直接影响了对右派问题的探讨。

  对张正论文的点评:

  这篇论文提供的角度非常好。这些电影大众看不到,所以研究者就要看到去做。从“民俗”到“民间”这个角度非常有意义。或许恐怖片会有成为影像主流的可能,未来可能是从“民俗”到“高端”。人类解释不了的问题可以用神秘主义、人类的焦虑感等方式在恐怖片中呈现。

  对周舟论文的点评:

  这位学者专门从事从西方电影转入中国电影的研究,她找到多部爱情喜剧片,从中挖掘出中国喜剧电影的美学特点。它与恐怖片是类似,也是人的情绪内心的表现,这与西方的类型是不同的,在影像中看到人类的现实问题并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