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教务部和人事处联合组织的“小西天电影讲坛”第六十四讲在多功能厅举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以 “中国电影现状、特点及趋势”为题,为我中心研究生与职工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现场
陆亮副馆长深入分析了他对中国电影现状的独到观察与理解。讲座伊始,陆亮副馆长首先分享了他对电影的四大属性——意识形态属性、艺术属性、产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独特理解,并向大家抛出一则思考题:面对当下的环境中迭代的观众,作为创作者和从业者该如何思考自身的位置与方向?他指出,电影创作者应当明确观众画像,尊重观众的审美和观影趣味,同时关注当下电影在观众生活中所具有的社交属性,处理好多种影像类型间的竞争关系,保持创新意识。
随后,陆亮副馆长结合具体电影,阐明写出好剧本的关键在于遵循七要素,他称之为“七彩之虹”:情节的道德感;情节的时代性;剧本内容的整体性;强劲的动力系统;有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情节;细节刻画闪光点;创作中融入电影化思维。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
紧接着,陆亮副馆长着重分析了2023年至2025年间所有电影档期的显著特征与代表作品。他以多部热门影片为例,按上映档期逐一剖析了出众影片的剧作特点、美学风格及市场表现,例如大家熟知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热辣滚烫》《好东西》《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他将“最强暑期档”到“最强春节档”的多维度观察总结为“成功的电影=普遍价值+热点话题(当下共鸣)+类型手法(精彩故事)+魅力人物+探索和创新+运气”。他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市场档期意识正逐步强化,影片寻找合适的档期上映不仅契合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亦提高了影片本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
讲座现场
最后,陆亮副馆长展望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屏时代,类型化电影创作是大势所趋,电影正以一种创新的姿态回归。因为艺术性是永远的创新,经典是永恒的时尚。他特别提醒大家要了解和掌握观众的审美及价值观,对电影的研究与创作须兼具学术素养与市场意识,不仅要深入理解观众、尊重艺术规律,同时还应关注技术变革与媒介融合。
讲座现场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陆亮副馆长的讲座一口气持续近四个小时,中间无休息。他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不仅系统梳理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与现状,更以敏锐的洞察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电影的深度思辨和今后创作实践的方向。
作者:2025级研究生 毛倩雯
摄影:2025级研究生 史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