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组:影史钩沉
主持人:郦苏元
中国电影资料馆 教授
郭昱岑(南京大学 硕士研究生)
题目:《抗战末期华北电影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考察——兼论其与“满映”的关系》
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于1944年强化改组后,在加强对华北地区文艺事业控制的同时,积极拓展电影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如成立北京影艺学院、创办华北剧艺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了原本较为荒芜的华北电影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与日军展开暧昧“合作”的同时又坚守文艺立场的部分中国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战末期华北电影公司的经营活动折射出华北电影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这与目前学界将其认为是满洲映画协会附属机构的结论存有差异。
庞鸿(东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
题目:《从身体到个体——从<上海新风>出发试论20世纪70年代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
《上海新风》是日本电视纪录片导演兼制作人牛山纯一于1978年在上海拍摄的纪录片。该片被认为保留了70年代社会风貌,具有文献意义。本文在考察一系列70年代外国人来华拍摄纪录片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容进行对照分析,试图论证《上海新风》体现了“从身体到个体”的关注趋势。影片不再提示同类型纪录片中常见的、以杂技表演为首的身体奇观,转而注重个体意识的探索和呈现。通过查阅牛山纯一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发表的论述,以及对影片文本进行分析,本文指出牛山纯一所主张的纪录片“作者性”一定程度促成了影片对个体的强调,并在个体与宏大话语间催生出一种紧张关系。
游晓光(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题目:《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实践——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电影活动考论》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以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的全球性宗教社会服务团体,19世纪末传入中国。在中国,为了实现其经济和文化诉求,他们充分利用其全球化的组织网络与会所的区位优势,在1910年代末至1949年间开展了丰富的电影活动。在自身运转方面,他们通过电影放映和为电影活动提供场地筹措资金,以自制影片加强内部交流。在“四育”方面,他们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故事片、纪录片、新闻片、科教片等多种手段,协助“四育”工作的进行。在社会服务方面,电影也被运用到公民教育、劳军以及慈善事业当中。整体看来,近代中国青年会的电影活动,有效助力了其本土化进程,并在客观上推动了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张仕林(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需求引领与多维参与: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生产》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放映电影的计划与实践来自于外籍干事饶伯森利用幻灯、电影等视觉材料进行演讲的经验。随着基督教青年会对视觉材料需求的扩大,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便建立起了图影部门,专门整理、修理或制作适合在中国放映的各类型电影或幻灯片。基督教青年会长期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放映了商务影戏部生产的大量教育类幻灯和电影,还积极参与着商务影戏部的电影生产工作,陈春生等商务影戏部的员工也在基督教青年会的间接影响下完成了大量早期电影创作。
钟瀚声(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师)
题目:《东亚殖民视阈下的“满洲开拓”文学及其影像建构——以<白兰之歌>为中心的考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为煽动“内地”的日本人向中国东北“大陆”移民,除颁布相应的政策法令,亦号召日本作家创作以“满洲”为题材的“大陆开拓”文学。其中由著名文学家久米正雄创作的小说《白兰之歌》及其改编电影无疑具有代表性,也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大陆”风潮。通过分析小说与电影在书写语言与视觉建构上的异同,可以验证战时日本文艺与“国策”宣传之间的共谋与博弈,从而揭露东亚殖民主义如何在不同媒介的流动置换中巧妙隐藏其侵略本质的狡猾面相。
刘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 讲师)
题目:《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社团活动考论》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曾涌现出众多的电影研究社团。这些电影研究社团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早期电影研究社团主要开展电影人才教育、电影摄制和报刊编辑出版等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对中国早期电影人才培养、电影产业兴盛、电影理论研究与电影文化传播等产生了积极影响。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研究社团也对当下电影研究团体发展提供经验,对促进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与艺术繁荣亦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点评人: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C组基本都是微观电影史的研究,论文都非常成熟,史学素养很强,数据库很丰富,超越了一般电影研究者和影迷的研究范畴。大家都从一个非常明晰的学术史观念和预设来展开自己定时的研究工作,超越了一般的业务者和影评的构成层面,上升到微观电影史的建设,这一点非常令人钦佩。刘磊、游晓光两位论文的“考论”,对对象有一个判断,在非常复杂的材料和文献中组织观点和结论;另外四篇则是微观电影史。
对郭昱岑论文的点评:
我同意这篇论文的观点。“抗战后期”“华北电影”研究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日本方面的文献稍有欠缺,希望多多补充,这也是国内研究的难题所在。与和上海沦陷后的特定时代相对比的话,可能会有新的结论,虽然这样工程量将很大,但也会有更多的细微探究,能使论述更加严密。
对刘磊论文的点评:
这篇论文的结论很有意思,让我们看到一些与电影毫不相关的机构为了人民币盈利而去投资电影,很值得研究。若论文可以更精简一些会更好。
对庞鸿论文的点评:
与第一位发言者的论文形成对比,采用了比较的写作手法。对研究的挖掘可以更深入一些,如想通过《上海新风》达到什么诉求,目标是什么,可以做更细致的阐述和梳理。
对游晓光论文的点评:
谈到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实践,对近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电影活动展开了全方位的考察,文献搜索的功力了得,在时间、空间上都有所展开。《申报》的文献有一些偏多,希望能够加强其他文献的考证和归纳。另外题目稍微有些大,从整个上海到其他的具体部门来讨论,可能因此导致资料太多。若能抓住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能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对张仕林论文的点评:
这篇论文主要讲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生产活动,聚焦观点,针对一点来展开论述非常好,能使口径更加集中。但是具体观点与结论的可信度,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的内在性,还有待商榷。
对钟瀚声论文的点评:
个人特别喜欢这篇论文,日本的文献运用非常丰富到位,从文学到电影转换阐述逻辑性强,结论也非常有意思。
主持人郦苏元老师的点评
这几篇文章都非常好,研究的课题、对象,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非常稀有,并且做的研究非常严肃,高屋建瓴、尊重史实。我在第一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上发表了“中国电影史的微观研究”,这几位作者也都是做的微观研究,这可能并不能受到很大的关注,但年轻学者一定要坐得冷板凳,才能做好电影史研究。
主持人:王海洲
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
康馨(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讲师)
题目:《汇入“民族”的“阶级”新声:1933年左翼知识分子的电影实践》
面对1930年代前中期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中国电影在爱国主义思潮中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左翼知识分子在1933年前后对于电影界的涉足,不仅促成了国产影片在主题与技术层面的“大众化”与“民族化”,而且巧妙利用电影行业的特殊性大大扩展了传递革命思想的话语空间,以民族立场表达阶级革命诉求,以革命伦理阐释民族利益的根底。
王健(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讲师)
题目:《文化外交:冷战语境下拉美电影在华放映初探(1956-1979)》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陆续译制、上映了几部拉美电影,这些电影所蕴含的进步色彩是其被纳入新中国电影放映网络的主要原因。除宣传因素外,拉美电影的在华放映还是新中国外交路线的体现:冷战语境下新中国需要从美苏对抗格局中抽离去谋求独立自主发展,与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文化(电影)外交(举办电影周、电影招待会)正是新中国对拉外交举措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将对新中国译制片中的拉美译制片进行考察,去分析其在华放映的政治背景、文化土壤、放映形式以及题材内容,通过对这一史实的剖析,以期打开电影交流史研究的新领域。
王立斌(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硕士研究生)
题目:《影以载道:“十七年”戏曲电影中主流意识与大众话语的时代表达》
“十七年”戏曲电影以“主流意识”为创作方针,通过对传统曲目进行时代新编来传达当下主流思想。同时,“十七年”戏曲电影以“大众话语”为创作导向,对主体形象进行大众化的精神赋能,电影以人物形象的大众化和生活叙事的真实性来引发观众共鸣,进而获得广泛的受众群体。并且,“十七年”戏曲电影还通过具有共识性的伦理叙事来引发观众共情,并进一步展现与传达出合时代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此实现电影中主流意识与大众话语的互渗表达。
阎瑾(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文人电影的审美距离及民族主体意识——以吴贻弓电影作品为例》
沉浸感是好莱坞建构话语体系的一种手段,对此,许多电影作者自觉通过创新视听手段来创造审美距离,超越纯粹的感官沉溺。其中,作为处于现代电影与传统影戏变革之际的第四代导演,吴贻弓也对视听语言的间离效果进行了自觉探索,他通过游走的视点镜头、自为的空镜头、构图意识主导下的剪辑点选取以及以静衬动的声效表达来创造视听语言的有效抽离,从中构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人式审美境界,这也是第四代导演群体民族主体意识在电影语言层面上的一种体现。
袁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他者”之音:古琴艺术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再现与“再造”》
对于“年轻”的电影艺术而言,古琴这一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意味着一个古老的“他者”。当电影“遭遇”古琴艺术之时,古琴的再现方式、演奏风格和指法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整体美学呈现,它一方面成为参与电影叙事的重要意象,另一方面也被征用和“再造”为某种文化符号——或被体认为“知音”交往的中介、或与情爱叙事相关、又或承载和召唤了某种关于“东方”的自我想象。对电影中的古琴再现与“再造”进行检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读解视听文本,同时也能够为思考如何构建电影的民族性表达提供启示。
郭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2022级硕士研究生)
陈明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题目:《从中国早期电影中观众的接受透视自我身份的认同》
中国人对于媒介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对于早期中国电影观众而言,影像似乎成为社会现实的完全投射,而后中国观众逐渐意识到虚构的电影文本与现实空间的差距,因而观众一直位于影像世界和现实生活二者之间,即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来回游移。本文通过分析“辱华电影”《不怕死》引发的“不怕死事件”,《假凤虚凰》引发的整个理发师行业的抗议以及《武训传》招致的批判等电影引发的社会事件,窥探出中国观众在影像文本中对其自身进行了观照,并在群体的掩护下形成了一次情感身份认同运动。紧接着,笔者从儒道家精神浸润、镜像焦虑、特定时期的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探微这些事件背后的底层逻辑,进而归纳概括出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
点评人:聂欣如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对康馨论文的点评:
我觉得康馨老师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切口很小,问题的意义也非常鲜明,将民族、阶级这一对矛盾的概念在特定时代的冲突和缓和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当共产党的“左倾”意识形态占上风的时候,为什么田汉、夏衍他们却能够做到?
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在你的文章中得到解释,因为你没有引入党史。如果不涉及党史,不涉及讨论这些具体的人物在党的政策下是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变通,怎么样去做的过程的话,我们读到这里就会有一点疑问。这里面还是有空间可以做一些更深入的讨论,把这些左翼人士在当时的特定情境下的思考,作为背后一部分,进一步的揭示在思想史上深刻的丰富性。
对王健论文的点评:
王健老师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把文化、外交、冷战这些概念梳理得非常的清晰。如果说苏(苏联)、美(美国)电影是两座高峰的话,那么拉美(拉丁美洲)电影就是第三座高峰。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只有对于电影内容、阶级、意识形态、冷战的研究,没有看到对电影艺术的讨论。比如阿根廷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声,让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像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就令人刮目相看,他把史诗般的歌队式的叙事传统放到电影里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如拉美电影特有的荒诞现实主义,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当我们谈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可以把艺术的程度加进去,这篇论文会更加的完美。
对王立斌论文的点评:
这个文章标题叫作:影以载道,我觉得并不好,因为十七年电影没有例外都可以被称为“影以载道”。当你把一个没有例外的东西作为标题,就无法呈现出你想讨论的具体内容。
文章优秀的地方在于仔细地梳理了十七年电影中戏曲和戏曲电影的改编过程,以及它所呈现的意识形态的体现。但这个改编到底是电影改编成戏曲,还是戏曲本身已经被改编了(解放后有续改的事件)?如果这个戏本身就已经改编了,你就不能说这个是电影改编。 你的论文只写电影没有写戏,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你谈到了现代戏,但实际上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戏是有前后两个因果的,它是一个系列,单独拿出来说是无法说清楚的。
对阎瑾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对民族电影进行描述,这是我们在研究民族电影时不可或缺的方法。我们谈任何的民族电影,最后都要落到电影语言里面。所有的思想表达最终都要通过电影语言。我一直在呼吁大家多关心电影语言的问题,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电影语言下手,我觉得很激动,这才是研究电影的一个正道。
这篇论文对吴贻弓电影语言变化的分析也非常好,能够把他早期和后期的电影分开,从电影语言的演变来入手,梳理他对于民族化的逐渐的理解和进步。但是也有一点不足。这篇论文的题目是讲文人电影的审美意义和文字性,但没有对“文人电影”进行准确的定义,有些问题可能有所遗漏。
对袁玥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写的很老到也很沉稳,今天看到发言是一个年轻的博士,很了不起。这个文章写得好,对于这个立论从内到外的方面来进行了讨论。他者的概念用得很有分寸,既可以从外部来进行阐释,也可以从内部而深化,用琴这样一个物来描写形形色色的冲突。
对郭磊、陈明潇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从早期电影中观众的接受透视自我身份的认同,从电影上映后引发的社会事件展开思考,最后落脚到对儒道文化、镜像焦虑、文化心理的深层分析,但是这个标题中间讲的身份认同和后面讨论的问题有些脱节。民族认同是群体,与自我认同正好对立,不能把两样东西混起来。其次《假凤虚凰》它并不是一个故事化的影片,要注意到它是喜剧,当大家拿现实开玩笑,你就不能拿现实当真。另外因为它是喜剧,我认为它传播的时候不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而是传播认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