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

  G组:影人研究

  主持人:张文燕

  中国电影资料馆 编审

  柴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数字人文视角下影人年谱的生命路径分析——以欧阳予倩从影经历为案例》

  基于数字人文研究的环境下,引入时间地理学中生命路径(Life Path)的可视化研究方法,为中国电影史中的影人年谱研究、重写中国电影史及重返历史现场过程等提供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本文将从影人年谱和生命路径的概念出发,通过影人生命路径的可视化表达及关联分析,论证将生命路径方法引入影人年谱及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以欧阳予倩从影经历为案例,具体呈现并简要阐释了影人生命路径与影人年谱的可视化方法及相互影响机理,可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更加可视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思路。

  罗灏(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华莱坞电影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题目:《李却·倍尔在华电影活动考述》

  20世纪20年代初,马戏团出身的李却·倍尔(Richard Bell,又名Ritchie Bell)从上海远赴美国考察好莱坞电影业,归沪后经营电影发行、放映,从事影片拍摄、电影教育等。他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烙印,对中国早期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跨国传播亦有贡献。本文循其跨地流动的足迹和职业变动的轨迹,着重对他在中国娱乐业特别是电影方面的活动进行梳理,呈现其事业浮沉与中国的市场环境、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关联与纠葛。对他的考察将拓展早期在华外国电影人群体的研究图谱,寻回一段中美早期电影交流往事,也将使明星公司初创阶段的历史面貌更加丰满。

  王蒙(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 讲师)

  题目:《“剧影互构”视域下郑正秋创作评述》

  在中国话剧、电影领域,郑正秋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较早进行文明新剧剧本创作、导演和舞台表演的“实践者”,他的“剧影”创作活动给中国早期文明新剧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路径。郑正秋在文明新剧创作中力图发掘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现代性资源,用以弥合“五四”前后西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裂隙,以“诗书宽大之气”对国人进行“启蒙”、“救亡”的教化,并照顾到了普通民众的观剧心理诉求与文化审美惯性,纠正了《新青年》派在文明新剧发展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20世纪20年代后,他立足于丰富的文明新剧创作经验对“影戏”进行思考、创作,确信电影有“创作人生”、“批评社会”的艺术功能,努力平衡电影商业与教化的关系,打造“有主义”的中国电影理念。郑正秋将自己的戏剧观念贯彻到电影编导中,以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电影的精神寄托和美学追求,在社会现实呈现和人性善恶的比较中为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建构提出自己的观念,为“舶来艺术”的民族化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谢亚轩(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生)

  题目:《“徘徊”与“复归”:田汉影剧创作观形成的历史考察》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凭借着在戏剧、文学、文艺批评、文艺活动和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其所带来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世纪,直至现在,围绕田汉生平事迹和突出贡献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本文搜集大量史料,意图重现上世纪20-30年代田汉的影剧活动,一并考察其亲手创办的包括《南国》半月刊、南国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重要影剧创作实践平台,希望借此一窥田汉在民族危机来临之际,其所坚持与贯彻的浪漫主义创作观的转向路径,并以他为切入点,观望彼时中国文坛的文化奇景。

  张超群(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生)

  题目:《本土影像创作的反思:论高重黎的跨媒介电影实践》

  以中国台湾地区实验电影的代表人物高重黎为切入点,挖掘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背后的一条暗线——实验电影的兴起。高重黎作为台湾金穗奖培养起来的本土电影创作者,他在8毫米实验电影上的创作上有着突出成就。而在实验电影之外,高重黎又开始进入美术馆等创作领域,对影像的生产机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体现了其鲜明的批判立场。

  陈悦(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

  题目:《东北亚空间的移动他者:张律导演的泛亚电影制作探析》

  作为一位中国朝鲜族导演、作家,张律作品中探讨少数族群流散、身份认同和导演论是目前学界研究较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也有涉及张律的影片主题特征、叙事手段和女性主义等相关讨论,张律创作的主要内容源自祖辈和自身的离散经验,而张律个人的学习工作经历同样深刻影响着他的电影意识和影像美学,也直接作用于他的制作团队、受众市场和参评电影奖项。张律曾在访谈中提及“在创作上,自己对空间特别感兴趣”他认为电影中的空间尤其能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影片拍摄通常在电影前期取景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即兴加工”——增改演员台词动作、调整场面调度等。而其作品中以东北亚文化圈为背景,基于自身跨文化、跨地域的经验,呈现出对政治文化空间的深刻思考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挖掘。本文通过电影空间叙事的整体性思考导演“作者性”和“文人气质”的独特显现,从电影建构人物关系的故事空间、与生活共时表现的现实空间和超现实混杂的想象空间来解构张律的电影宇宙,从而进一步探讨他在东北亚时空的泛亚电影实践中的无国籍创作特征和精神内核。

  点评人:秦翼

  南京艺术学院 教授

  本组对影人的研究非常丰富,是六篇非常出色的个案研究。有常见的视野内的,也有不在我们视野内的较为新的影人;有对研究的比较充分的影人(像田汉、郑正秋)的重新解读,也有一些没有被纳入我们的视野的研究对象,还有新方法的介入,如数字人文方法、生命路径研究等等。

  对柴波论文的点评:

  文章很新颖,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生命路径分析,以欧阳予倩的从影经历为案例,让我们知道如何用软件来进行人的生命路径分析。但更像是一篇学习报告,虽说我们看上去是很受益的,但其实不需要把过多的笔墨放在方法的阐述上,切入点应落在分析个案上。对于欧阳予倩的研究也应突破以前的视角,最后可以落脚到一个具体的史实上会更好。

  对罗灏论文的点评:

  中国电影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本文探讨的李却·倍尔,经常被提及但没有被研究过的人物。探讨外国人对上海早期电影的影响,以及对上海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人物研究是很有力量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正义性”。采用微观电影史的研究,很有吸引力,史料、论证均很充分。但是,后面提到他去好莱坞后的观点,对中国电影的想象是很西方的立场,需要再探讨,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只能接受中国人扮演西方人。还有一点,看文字的时候有些眼花缭乱,或许可以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

  对王蒙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换了一个视点,立足电影的电影史研究,分析郑正秋的戏剧观念和他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他戏剧的劳动观念在电影创作中的中国化体现。说一些小的意见,希望能更好地细读文本,或许可以得出新的观点。

  对谢亚轩论文的点评:

  对田汉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扎实,郑正秋是良心,而田汉是独立和浪漫主义。做一个小的补充,田汉前期的“戏剧观”对年轻的学者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因为杂糅到了一起,稍微有些乏味。希望可以把研究继续下去,继续做前史研究。

  对张超群论文的点评:

  我对论文的结构提一些小建议:第一、二部分基本是时间线的背景叙述,让文章有些平淡。第三章的写法就不错,作为一个独立的实验作者,进行跨媒介的研究,再进行前史的研究,在写法上可以更有意义也更规整。

  对陈悦论文的点评:

  这篇论文对张律电影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泛亚”的讲法需要注意,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文化上还达不到共同性,有些特点并不能代表“泛亚”,只能代表个别国家,需要有更细致的国别意识。同时,张律导演的创作给他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要考虑到文化接受的情况,就像日本尝试拍摄西部片,也很难拍摄出来。

  H组:表演研究

  主持人:彭静宜

  中国电影资料馆 副研究员

  陈秋婷(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副教授)

  题目:《跨域接受与本土构建的罅隙之间——论现代演剧理论的生成路径》

  从最初关注现代演剧形态到引介与实践演剧理论,我国现代演剧理论的建设历经跨域接受与本土构建交错并行的过程。然而,现代演剧理论的生成与形成路径面临着一种悖论,即在理论构建与演剧实践中产生断层及无法兼容的窘境,由此关乎现代演剧理论的既定规范尚且处于模糊、待定的状态。由此,现代戏剧学人基于对日本及欧美国家演剧形态的了解,在整合域外演剧理论与本土演剧实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构建中国本土演剧理论,表现在演剧技术、演剧教育、演剧著述等方面加以尝试,形成现代演剧理论多向展开并走向转型与成熟的局面。

  高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助理教授)

  题目:《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表演观念的中国接受——兼论学界对<银幕上的动作><影剧的动作术>的误读》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影人在格里菲斯电影的直接启发下,意识到表情与特写结合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了对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自觉探索。在报刊上展开的电影表演论争中,作为本土影人参考之用的表演译文也现身其中并参与形塑了中国影人的电影表演观念。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的电影表演史料与综合考量中国电影表演观念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表演,不再是简单的技艺堆积,而是具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创造活动。其在总体上以写实为基本追求,形成了“目之表演”、“化合”和“假定刺激”的观念雏形,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体系的成熟提供了多元并会的实用经验和切实可行的路线方法。

       金姗(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选中(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讲师)

  题目:《早期明星淘汰机制生态构建考察——以杨耐梅明星形象生成、延展与颠覆为中心》

  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多维度体现在电影本身与电影伴生物上,市场竞争机制促使明星淘汰机制的成型。作为电影伴生物,“明星”自生成起始便受到淘汰机制的考验,实施优胜劣汰原则,其中,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明星标志性人物之一的杨耐梅以媚著称,不仅在银幕上展现浪荡不羁的角色形象,也在银幕外呈现魅惑多情的杨耐梅明星形象。其明星形象从生成、延展、到颠覆亦受着淘汰机制甄选、筛选、淘汰三环节考核,明星身份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具有商业典型性,处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的交汇期,考核明星是否与当前中国影坛相适配。

  张伟(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讲师) 陈圆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助教)

  题目:《民族主义、自我认同与大众文化:性别反串与中国电影中的表演政治》

  性别反串是中国戏曲表演创作的重要传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曾给予中国电影创作多维度的启示,并关乎特定的表演政治问题。中国电影中的性别反串表演与相应的时代背景、创作诉求有关,或作为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手段,或作为个体身份、性别认同的修辞方式,或作为消费文化的符号表征。理解中国电影反串表演背后的政治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电影融汇、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可能性。

  张雯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 博士研究生)

  题目:《周信芳舞台艺术与电影的交互关系刍议》

  周信芳作为海派京剧演员的杰出代表,他发扬了戏剧改良运动的时代精神,以兼容并包的态势打破了封闭的中国古典戏曲系统。一方面,他从电影艺术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整体性的创作观念、重于细节的人物刻画和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他对戏曲电影的积极参与和探索,促成了戏曲电影虚实相生的风格,他身为名伶的明星化效应、做念为主的表演特色和大众化的剧目风格促成了戏曲电影的历史生成和良性创作,推动了我国戏曲电影的发展,为探索戏曲表演的写意性和电影空间的真实性有机统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点评人:倪骏

  中央戏剧学院 教授

  对陈秋婷论文的点评: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能够看出作者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很扎实丰富。但虽然说是戏剧经验和演剧传统的表演传承,它和电影史的关系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可以引申的思考。

  对高娜论文的点评:

  这篇文章非常认真,“爬梳”的工作做得相当的扎实,涵盖了1911年到1937年的82篇文章、报刊的表演论文。早期表演报刊的论文都是感受式的,要把它们提炼成理论的内容非常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花了很大功夫的,非常佩服这么年轻的同学做了这样的苦工,非常系统地整理这些资料,尽力还原了它们的原始魅力。

  对金姗、张选中论文的点评:

  金姗谈到了杨耐梅明星形象生成,了解这些所谓的“人设”可以让我们读史知今,这篇文章是非常能够映照当下的。我觉得哪怕把它给现在的经纪公司,对他们的宣传、对他们的经纪人的学习,也是很有意义的。

  对张伟、陈圆圆论文的点评:

  张伟老师这篇文章跟我的一些研究有一定相关性,我做女性研究做得比较多,当然也会很关注性别研究方面的问题,所以他提到的性别反串和中国电影中的表演政治,我也非常感兴趣。文章的片例涵盖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年轻学者来说视野很广阔。另外这篇文章的角度非常小,可以看出也下了许多苦工,非常难得。

  对张雯睿论文的点评:

  张雯睿做的是大师研究,我在读这篇文章能感觉到她对周信芳做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我认为,说他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有一点牵强,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做更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