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于北京隆重举行,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协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承办。
本届年会主题为“艺术史中的电影史:视野拓展、理论开掘、方法创新”,年会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投稿数量创历史之最,3个月中,共收到海内外学者的论文331篇。经过35位审读专家5轮筛选,最终有91篇论文入选。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
10月12日,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在合办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的提议下设置的,不同于以往将研究聚焦于某个特定年代或历史阶段的方式,年会将议题视野扩大至整个艺术史,重视学科交叉和方法论的突破创新,力图拓展电影史研究新的理论维度。希望学者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影学术研究传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老师在致辞中追溯了北大学人与电影发展历史的深厚渊源,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创作实践,电影始终都是北大师生重点关注的对象和施展才华的阵地。雷书记指出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良的学术传统,滋养着北大艺术学院影视学专业的快速成长。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学科改革和教学方案的创新实践,北大艺术学院在影视学科教学和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在凝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具有较大优势的学科发展路线。雷虹书记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邀请北大艺术学院作为第十届电影史年会论坛的主办之一表达了感谢,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使北大艺术学院与电影学领域的机构和学者们,结成长久的友谊,保持良好的互动。
主论坛发言 |
||
发言人 |
论文题目 |
|
1. |
李道新 |
电影如何“视旧如新” |
2. |
陈犀禾 |
再谈新时期“电影就是文学”的大辩论 |
3. |
丁亚平 |
电影史与“弱势电影”——电影通史的认知和观念 |
4. |
虞吉 |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智识论与科学实在论 |
5. |
聂欣如 |
费穆影像的民族化书写 |
6. |
邱章红 |
社会网络分析下的中国早期电影人研究 |
7. |
贾斌武 |
蒙太奇的“祛魅”与本土转译——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影坛对苏联蒙太奇理论的批评为中心的考察 |
8. |
李镇 |
“穿插”与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
9. |
安燕 |
观念的应然与抒情的漫游——中国电影憧憬诗学探幽 |
10. |
苏涛 |
左翼批评的衍生与重建:论《大公报》(香港版)的电影批评(1948-1952) |
本届年会由两个主论坛、十二个分论坛,四场放映、一场学术沙龙组成。主论坛的发言学者共10人,包含老中青三代电影学者,体现了电影学研究人才梯队的接续和传承。分论坛上,学者们围绕影史探析、数字人文、美学建构、港粤电影、理论前沿、人类世与人类学、比较电影学、媒介批评、人物与文本、艺术史与电影史、电影方志展开全面讨论,均设有点评和互动环节。
分论坛 |
点评人 |
分论坛 |
点评人 |
A组 影史探析 |
丁亚平 |
B组 数字人文 |
邱章红 |
C组 美学建构 |
聂欣如 |
D组 理论前沿 |
胡克 |
E组 艺术史与电影史1 |
王蓓 |
F组 艺术史与电影史2 |
安燕 |
G组 媒介批评 |
沙丹 |
H组 人物与文本 |
虞吉 |
I组 比较电影学 |
秦喜清 |
J组 港粤电影 |
苏涛 |
K组 人类世与人类学 |
李洋 |
L组 电影方志 |
黎煜 |
年会学术总结 李道新 |
为了使学界及时地分享到本届年会的学术成果,年会开通了微信视频号直播,两天的直播观看总人数为1.2万,点赞数最高达到13915次。
作为10岁庆生的礼物,年会的学术放映单元列出了史上最“豪华”的片单。其中有多部影片都可称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镇馆之宝”。比如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孙总理奉安典礼专号》;现存最早的中国动画片之一《国货年》;银幕上极少见的八路军抗日影像《华北风光》;还有《小侠女》《化身姑娘》《李善子》《风雪夜归人》等片也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精心为大家准备的电影大餐。此外,上海音像资料馆为年会准备的“翁万戈纪录片特别单元”;邵氏影城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存世最早的有声电影《挣扎》等都使学者们流连忘返。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在年会的学术总结中认为,本届年会基于全球视野下的主体诉求,在数字化与后人类语境下,通过对电影史学术史及方法论的反思,跨越中与西、新与旧以及媒介与技术、艺术与电影、历史与理论以至理论与创作等界限,在电影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领域展开相对前沿也比较深广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学术成绩、交流效果与口碑效应,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热点难点、人才格局与学术面貌,并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整体转型。他还特别提到本届年会的青年学者占较大比重,学术成果丰硕,为今后电影史学研究的深入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据主办方介绍,年会入选论文中青年学者有60余位,超过了三分之二,他们主要是在校的硕博学生,以及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讲师。鼓励和发现有志于电影史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为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中国电影史年会的初心所在。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只有依靠新老力量的传承和接力,才能真正开拓发展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局面,迈向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征程,为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