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

  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将于10月21-2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解放思想、探索艺术、振兴文化”。 

入选论文目录

(排名不分先后)

理论梳理

  观念的踪迹——20世纪80年代“电影性”问题的发生(作者:安燕)

  重返80年代——新时期中国电影本体观念的变迁与启示(作者:高静)

  真实的“现代化”——《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及其论争的再考察(作者:孙鹏)

  重塑“现实”:“误读”巴赞与80年代中国现代电影的形成(作者:李禹佳)

  结构主义叙事学路径下中国电影批评的模式与策略(作者:石小溪)

  后“螺丝钉精神”时代的机器、技术与工业想象——重探中国八十年代电影(作者:周方元)

  论1980年代电影的“文学性”论争(作者:刘怡君)

  论新时期电影的“非戏剧化”论争(作者:强淑宇)

  关于“主旋律”概念起源的再认识(作者:李宁)

  现代意识的萌生与交互——论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中的“现代性”流通(作者:蒲夏青)

  精神分析视野中的第五代颜色革命(作者:韩晓强)

  史实辨析与史观反思——第五代“再研究”(作者:李立)

史海钩沉

  80年代“娱乐片”讨论的前因后果——我所亲历的“娱乐片”讨论与争论(作者:饶曙光)

  八十年代与“小康电影”(作者:丁亚平)

  历史主体回归与多元史学的建构——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史编撰实践研究(作者:黄鹏 鄢佩)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当代小说改编史研究(作者:沈维琼)

  八十年代影评的特点和功能:基于《电影评介》(1979-1985年)的考察(作者:武彦清)

  “异域”与“非异域”的新疆电影——谈新时期新疆电影的文化属性与精神重构(作者:李彬)

  80年代国产电影的语声表演创作——对“影戏反思的矫枉过正”到“对影像初步的客观认知”(作者:张雅楠)

产业研究

  小镇光影录——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集镇影院发展历史考察(作者:边静 扶彦君)

  1980年代农村电影的体制改革与地方探索——以湖北省为考察中心(作者:林吉安 钟蕊)

  198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崛起缘由探究(作者:谢群)

  寻找娱乐的“拐杖”——1980-1987年娱乐片对政策理论依据的寻找(作者:隋志强 李掖平)

  被遮蔽的民营制片:“电影个体户”与80年代的制片生态(作者:周传艺)

文本研究

  80年代王朔电影中的“痞子”形象剖析——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为中心(作者:宋路云)

  论1980年代《小城之春》的重映与重评(作者:谭文鑫)

  “幼稚型”青年的诉求、路径与困境——“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樊昊)

  一种态度,而非特定风格——论“第五代”影像造型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作者:庞博)

  8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中的性别修辞(作者:赵雅倩)

学苑撷英

  钟惦棐电影美学的历史生成和观念图谱(作者:张钰)

  回首与追忆——80年代郑雪来的电影理论的初探(作者:刘磊)

  贾霁生平和文艺思想研究(作者:陈犀禾 王萌)

  倪震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口述历史为主要方法(作者:张丹)

影人研究

  全球化语境与东方现代电影的变革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论的谢晋电影(作者:陈山)

  伦理底色·反思基调·探索意识——白沉导演80年代作品研究(作者:刘婧)

  钩沉之旅——重读周晓文八十年代类型电影实践(作者:李思锐)

  从“断裂”到“伤痕”——谢晋“反思三部曲”再辨析(作者:秦翼)

  艺术观念叠用与文化民粹主义:论八十年代张子恩导演的电影创作(作者:徐之波)

  1980:李丽华返乡记(作者:沙丹)

  对1988年“王朔电影”现象再考察(作者:刘晨瑶)

其他片种

  中国动画理论的滥觞——回望1980年代(作者:聂欣如)

  未能远行的再起航——80年代国产动画电影分析(作者:王瑞)

  复杂与隐喻的神话——20世纪80年代上海美影厂动画电影的神话叙事(作者;徐小棠)

  城市的影像考现:1985年科教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作者:李东鹏)

  耗散系统、诗化现实与人本美学——1980年代的纪录电影探赜(作者:包磊)

  历史转型中的新发展——80年代纪录片研究(作者:郭锐)

类型电影

  1980年代中国类型电影的新变与“主体性”渴求(作者:左亚男 高美珊)

  科学幻想与魔幻现实同行:1980年代中国科幻片创作的现实转喻(作者:钟思惠)

  1980年代国产恐怖惊悚电影研究:类型探索与民间立场(作者:赵轩)

  创伤想象、焦虑表达与类型探索——1980年代中国内地电影中的恐怖/惊悚叙事(作者:王娅姝)

  “僵尸先生”游台湾——香港电影《僵尸先生》在台湾热映及影响初探(作者:康宁)

  类型变奏·发笑机理·社会意蕴:1980年代香港鬼怪题材喜剧电影研究(作者:吴岸杨 史博公)

  鬼魅形象与第三空间——香港八十年代灵异电影研究(作者:张希)

女性·婚恋

  作为文化反思话语的80年代女性题材电影(作者:伍俊)

  政治寓言·都市想象·性别书写:80年代中国爱情电影的文化景观(作者:李莉 张婧)

  伦理视域下1980年代国产电影中的“婚变叙事”(作者:曹明艳)

  爱情往事——1980年代初期“爱情”电影的创作热潮及相关讨论(作者:李镇)

  作为事件的“失恋”:80年代转折期电影的爱情政治学(作者:陈琰娇)

  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女性电影实践再思考——以第三代女性导演群体的电影创作为例(作者:钟瀚声)

  重返“王朔电影年”——兼论80年代的国产爱情片(作者:陈彦均)

港台电影

  台湾电影图书馆电影展映活动考(1979-1982)——基于《中央日报》的观察(作者:欧阳家庆)

  以儿童电影为发端的“第五代”与台湾新电影(作者:崔雨竹)

  黄春明小说与台湾新电影的文学改编(作者:黄钟军)

  从谭家明到王家卫——80年代香港电影在新浪潮中的探索与传承(作者:李茗锐)

  从地域摹写到空间创造——20世纪80年代大陆与台湾电影中的空间构建比较(作者:徐雅宁 张馨天)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跨文化传播与行销(作者:陈昊)

戏曲电影

  “体”“用”涵融下的虚实摇摆与突围——对80年代戏曲电影的回顾与考察(作者:章新强)

  京剧、特效与1980年代的戏曲电影:以《火焰山》为例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影坛的技术现代化(作者:侯弋飏)

  20世纪80年代长影吉剧戏曲电影创作研究——基于肖桂云导演、张辉导演的电影创作口述(作者:史册)

  戏曲工法舞台意义的电影化迁移——以新时期京剧电影为例(作者:王一冰)

  降调、降维与降温——八十年代戏曲电影创作中行业性困局之再探讨(作者:刘晓臣)

传播与交流

  80年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作者:维多利亚 匈牙利)

  中国电影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以80年代为例(作者:陈双红)

  八十年代华语电影在欧洲的传播及评价(作者:夏笑笑)

  近者远眺、他者成像——20世纪80年代华语电影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作者:江晖)

  试析20世纪80年代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的翻译(作者:田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