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历史记忆·媒介考古——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西安圆满落幕
2024年09月26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于9月21至22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联合承办,主题为“珍稀影像与早期中国电影史:文化主体·历史记忆·媒介考古”。

  中国电影史年会自2012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系统化”“专题化”“学术化”的原则,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纵深发展。为确保学术成果的水准,年会始终坚持“论文盲审准入”制度。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年会团结和鼓励了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已成为行业内最具影响力和学术性的交流平台之一。

  在9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分别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

  林思玮指出,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珍稀影像与早期中国电影史:文化主体·历史记忆·媒介考古”,这是电影史年会在影史长河中“走”得最远、“探”得最深的一次,也是历年来最具挑战性的主题之一。本以为这个选题会让学者们望而却步,但本届年会收到了大量高质量的投稿,其中不乏许多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年会的交流和碰撞,共同书写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

  卢胜利在致辞中指出,西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上世纪初期的新闻纪录片到新中国成立后,西安不仅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也成为众多重要影像资料的发源地。今年正值陕西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他希望本次年会能够成为全校学术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的契机,为电影与媒介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卢胜利

  本届年会共设有1个主论坛、12组分论坛,学者们围绕媒介考古、理论辨析、影史钩沉、性别研究、影人研究、媒体研究、个案研究、国际传播、西部电影、电影方志等主题板块展开全面讨论,分论坛均设有点评和互动环节,并开通会议旁听。

  本届年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报名人数和旁听人数上创下历史之最,其中青年学者占比显著,彰显了电影史学界新老交替、薪火相传的良好态势。二是论文质量高,共收到472封报名回执和265篇论文,所有论文经过29位审读专家4轮盲审,优中选优,最终有85篇优秀论文入选,展现了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三是具有开拓性,不少论文在主题、方法、视角等方面均有所创新,为我们打开了电影史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四是交流深入,无论是专家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还是青年学者之间的思想交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与活力。新老学者共同开拓学术视野,为构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理论体系积蓄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术放映”是中国电影史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年会放映了一批珍贵的早期影片。这些影片包括记录了早期中国社会风土人情、具有极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早期新闻纪录片,如《重返中国》《穿越中国——上海见闻》《今日之中国——全国风景》《1910年的中国》《华北是我们的》《西伯利亚土著》等,它们已属文物级别,多部影片甚至拍摄于19世纪;《蓬门碧玉》《中国白雪公主》《化身姑娘》《万户更新》等故事片也在影史上备受关注。此外,年会还专门设立了“早期陕西珍稀活动影像展”,集中呈现了早期中国西部的历史风貌。据悉,所有影片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珍稀馆藏。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早期中国电影史的认识,更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史年会将继续秉承初心和使命,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