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 来源:

  K组:跨媒介 3 组-舞台到电影

  主持人:钟大丰(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

  马聪敏(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黄党乐羊(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硕士研究生)

  题目:《“登台剧”在中国早期电影放映配套关系中的概念确立》

  登台剧是一种针对电影放映期间专有的加演模式。“加演”作为一种噱头由来已久且加演的内容样式多变,其本身是商家的营销策略,会根据售卖商品的不同,所加演的内容也各有不同,常指原定演出或表演内容结束后,在观众的要求下再次登台表演。登台剧与电影放映的配套关系决定了登台剧作为专有名词生成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在间性视野下,二者的配套关系呈现出关联性和蕴含差异化的包容性特质。当间性思维与媒介发展进行关联就此聚焦到媒介间性,电影作为新媒介引入中国后与传统媒介的舞台戏剧的关联或者说“纠葛”在早期电影史论中不曾中断。

  登台剧在传统戏曲、文明戏、文明戏曲、改良戏曲、改良戏剧、新剧的媒介自身不断更新迭代下衍生,发生于汇集电影放映与戏剧演出的改良戏院舞台媒介之上。“媒介间性主张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在与其他媒介的比较研究中对媒介进行界定。”媒介边界的相互穿透是考察电影与登台剧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作为新媒体融合的一条路径。研究中国早期的电影与早期的戏剧之间跨媒介的互动时,电影与登台剧的配套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客观的且历史真实发生的研究对象,不是因为研究去刻意并置两种媒介找寻某种潜在的联系,而是他们的发生,作为一种事实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它显现出的混杂实际是间性的体现,是两种媒介互融、穿透和区隔的表征。

  耿帅(上海戏剧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前史遗事:<七十二家房客>演变考论》

  学界关于《七十二家房客》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但始终缺少一个历史的梳理,甚至还存在史实的错误和遗漏。作者摒弃了过往相关研究中单一、孤立的文本分析模式,按照文本演变的时间顺序,对民国时期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的诞生前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五彩电影实验工厂摄制的同题影片与大公滑稽剧团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香港影视话剧团上演的同名话剧与楚原导演的电影版《七十二家房客》的考证和梳理中分辨源流,探讨它作为“超级文本”所展现出的未完成性和版本间的共生性。在目前可见的档案、报刊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七十二家房客》的创作历程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梳理,进一步接近历史真相,弥补过往研究中的疏漏。

  刘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硕士生导师)

  袁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硕士研究生)

  题目:《滑稽戏改编电影中的叙事策略》

  戏剧和电影都属于视听艺术,它们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中国电影更是拄着戏剧的拐杖逐渐成长起来,它借鉴戏剧艺术的戏剧冲突、场面调度、人物塑造等创作技法,戏剧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不断滋养着中国电影的创作。但是, 二者“本体”的差异必然使得改编无法进行僵硬的再现和复刻,而是要实现巴赞所说的:“电影能够使那些倘若没有电影便永难达到成熟阶段的戏剧情境全然改观”。

  滑稽戏是独属于江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艺术。其根植于市民生活,以“说学做唱”的滑稽手段、“解释-包袱”反复的情节推进模式、娱乐消遣的艺术指向成为江南地区独特的喜剧形态。由滑稽戏改编的喜剧电影,对“滑稽戏”艺术进行了多维的发展和延伸,影片以“笑-市民生活”为叙事核心,通过滑稽人物的塑造,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滑稽戏“发笑”的第一属性;并且在改编民间元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市民群体视角和双层叙事结构实现了电影思想性、民间性、滑稽性的统一;同时,发挥电影空间的叙事功能,实现戏影时空转接的最优化,再现了江南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成为喜剧电影创作的优秀范本,对滑稽戏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欧慧娴(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

  题目:《不同戏剧与电影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中重构过去的文化政治》

  “房客故事”曾在香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电影类型,于二十世纪四至七十年代共出品了逾一百五十部此类影片,展现了长期困扰香港的住房问题。这类影片通常设在贫民窟,描述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和文化背景、同屋共住的房客在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挣扎求存的故事,并以此强调团结互助在解决种种生活困难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类型的发展过程中,《七十二家房客》可谓“房客故事”的一个显著亚类型,尤其体现在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制作的1958年沪语滑稽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的粤语社会写实电影,以及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3年翻拍的粤语社会讽刺喜剧。学者王新峰曾粗略统计过,自1958年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推出沪语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至2017年这六十年间,中国大陆及香港先后推出了约20个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涵盖戏剧和影视多种艺术样式。

  关于《七十二家房客》自民国时期至一九七零年代以不同的戏剧和电影形式分别在上海、广州和香港出现及演变的探究,再次证明房客故事为二十世纪的一种跨地域、跨文化及跨媒介的社会文化现象,受到左翼运动影响。研究表明,改编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一次谨慎的含括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方言及媒介转译的改写过程。其中,不同戏剧与电影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中对过去的重构,显示出华语文艺工作者针对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特定观众群体而将早前文本重新语境化所作出的努力。与之前的戏剧和电影版本相似的是,楚原的1973年版《七十二家房客》描绘了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形形色色的底层房客所面临的日常困境,旨在批判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本文认为,这部长期被学界低估了的港版讽刺喜剧揭示了一九七零年代的香港主要受电视普及的影响而正发展出一种不同以往的电影文化形态,以及在经济腾飞、社会安定的战后香港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香港不再被仅仅视作一处临时避风港,而是一个可让中国移民与难民扎根的家园。

  王馨莹(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论戏曲电影>:理解媒介的三重视角》

  成书于1958年的《论戏曲电影》文集,以及同时代数次围绕戏曲电影展开的学术座谈,是本土话语继“影戏论”之后再次聚焦戏曲形式与电影本体的一次理论尝试。由《论戏曲电影》文集开启的新一轮形式探索,在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关联着大众传播、“民族形式”以及“感觉结构”这三类不同的议题。戏曲改革成果以舞台纪录片的形式登上电影银幕,如同工业建设风景、工农兵群众身影登上《人民画报》的摄影版面,同属于大众媒介书写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代风貌。

  舞台艺术片“再造媒介”的尝试,为五十年代的戏曲电影讨论建构起大众传播的媒介语境。而在群众性电影创作开始引领文艺浪潮的大众化语境下,坚守电影本体的理论声音则秉承四十年代文艺创造“民族形式”的理论脉络,再度呼吁“民族形式”的“创造性”。半个世纪以来的戏曲观演经验则化身历史意识中的“感觉结构”,在塑造个体审美取向的同时,建构起现代美术与传统戏曲、电影美术与民间形式之间并不稳固的媒介间性。

  武彦清(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剧影双生:孤岛末期剧影<洪宣娇>的考察》

  1941年费穆导演的舞台剧《洪宣娇》是孤岛时期较为特殊的一部作品,它在舞台上连演近两个月之久,获得较好的声誉。演出过程中,商定由原班创作人员摄为电影。演出结束三天后,即开拍电影。是一部剧影双生的作品。

  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编剧、导演、演员为同班人马,为剧影的互动提供可能性,还在于《洪宣娇》之于主导排演舞台剧的中国旅行剧团和摄制电影的美成电影公司皆有特殊意义《洪宣娇》是特殊时期的特别之作,不仅折射时代之变,中旅剧团与美成公司之变,更是费穆剧影交融以及自成一体的美学观念的直接实践,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根据演映史实,发现舞台剧和电影《洪宣娇》遭遇不同境遇,原本应有的跨媒介互动却以失败告终,但剧影本体艺术手法在舞台上实现成功互动。《洪宣娇》是费穆由“影”入“戏”的首部作品,也是费穆舞台剧电影化的首次尝试,体现其自成一体的艺术观念与美学追求。此后,费穆执导的舞台剧延续电影化的手法,独创其风格。

  点评人:饶晖(中央戏剧学院 副教授)

  对马聪敏、黄党乐羊的点评:

  这篇文章是从一个小的加演行为看电影放映。从材料数据来看,做得很细致很扎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感觉在描述上略有不足,更多的是材料的呈现与罗列,还有很多更丰富、复杂的关系可以去阐述、挖掘。

  对耿帅的点评:

  文章从民国时期独角戏《七十二家房客》到电影版本的《七十二家房客》做了扎实的演变梳理,具有阶梯性的历史参考价值。另外,滑稽戏文本在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下不断被矫正的细节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论点,它的成形过程能够体现当时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形塑。

  对刘思、袁汇的点评:

  文章探讨了滑稽戏电影改编的问题,重点从人物构成、人物关系、空间构造,从舞台到电影的转换等方面进行论述。但叙事策略实质上是探讨策略驱动性的问题,而目前在文章中讨论的不够明晰,在叙事和人物的多维塑造部分会产生一些漂移。

  对欧慧娴的点评:

  这篇文章探讨了《七十二家房客》早期文本的演化过程,用很详实的材料讨论了自民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文本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分别在上海、广州、香港出演及演出情况。除了文本讨论之外,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具有价值的论点,也就是“房客故事”,折射出了在复杂的社会语境背后潜藏的家园重构问题与文化身份认同。

  对王馨莹的点评:

  作者从媒介理论出发,通过重读1958年《论戏曲电影》文集,以及同时代数次围绕戏曲电影展开的学术座谈,试图理清戏曲电影文化现象所关联的大众传播民族形式及感觉结构的理论问题,提出在塑造个体审美取向的同时,建构现代美学与传统戏剧电影、电影美术和民族民间形式之间并不稳定的媒体间性,这是作者重读理论史的方法和渠道。

  对武彦清的点评:

  文章从具体一部电影的形成、发展切入,展现了它在当时文化生脉下的转换。通过梳理资料、还原历史现场的方式,也为我们重识费穆与《洪宣娇》打通了一个历史通道。但另一方面,对于历史复杂性的梳理略有欠缺,在直接材料不丰富、参照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表现出话剧演出活动的现场性与复杂性?只是单单凭借文字和图片资料,还是略微单薄,当然这也是研究的艰难之处。

  L组:更多视角

  主持人:马聪敏(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刁颖(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副教授)

  题目:从“活动画”到“动画”——记民国时期中国动画理论概念演变路径》

  民国时期是中国动画理论初成期,从“活动画”——“卡通”——“动画”等概念名称过渡是良性的发展。整体来看,它与西方早期动画在技术、教育、美学等方面的民族性理论特征上明显不同,形成了动画独立艺术、动画本质研究、政治美学、动画教育等思想观点。它是一条自足的理论概念完整演变路径,推动了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电影”这一特殊而极具中国特色概念出现和发展;是“人民动画”“中国动画学派”理论创立的早期理论基础,因此对它的理论梳理是有必要和必须的。

  黄霁风(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讲师)

  林若野(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 副系主任)

  题目:《中国动画学派:转向文化记忆》

  自中国动画学派诞生已近70年,存在于亲历者脑中的记忆资料日益稀缺,未来的研究将主要基于物质符号化的“文化记忆”,有必要开辟中国动画学派的文化记忆研究视角和面向。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以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为特点,它能够巩固和传播一个集体的形象,并让这个集体中的成员对这种形象产生认同。中国动画学派文化记忆的内涵即是以文化形式得以延续的有关中国动画学派的记忆,其外延则可以被认为是各种承载中国动画学派记忆的具体文化形式,包括文本、机构化的交流活动、具有仪式性质的纪念活动和纪念物等。中国动画学派文化记忆关注中国动画学派/中国动画历史连续性的建构,由此将中国动画学派视为一个整体,弥合不同历史时期间的断裂。通过对中国动画学派文化记忆在不同历史语境下调整重构的追溯,可以回答在当下应如何看待中国动画学派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进而指向当下和未来中国动画创作和研究的方向,即民族化的道路。

  徐国庆(江苏海洋大学 讲师)

  题目:《“构成了电影的另一种衍生传播方式”——论上海现代电影期刊的发展流变》

  上海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电影产业的中心,同时也是现代电影期刊出版与发行的中心。上海现代电影期刊代表了中国现代电影期刊的整体水平。从1921年至1949年间,上海现代电影期刊经历了初创、繁荣、曲折前行的发展过程。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形式,上海现代电影期刊在影片宣传、电影知识传播、电影观念引导以及与世界影坛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个时期,上海现代电影期刊都与民族电影产业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在电影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回望那些破旧褶皱的上海现代电影期刊,梳理它们的发展流变,探究其意义与作用,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辉煌历史,还可以了解其中的得与失。

  袁道武(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 讲师)

  题目:《中国早期电影中传奇叙事的生成与衍变——以新时期之前为考察区间》

  传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部,传奇叙事是中国叙事诗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主导性范式,其代表了一种稳定的民族审美传统。在电影进入中国后,传奇叙事因为本身强大的势能以及在中国观众审美接受上的通约性,随即被旧学影响下的中国早期影人吸收进创作中,完成了影像传奇叙事的原生性构建。随后因为外部话语生变,传奇叙事开始衍变为一种包含着历史/政治双重表意企图的叙事范式。新政权建立后,传奇叙事在大陆和香港形成了不同的延续方式,并最终随着新时期的开启而重新融汇合流。

   岳莹(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题目:《探析早期中国电影商业中的“副文本现象”:以1947年<假凤虚凰>流行事件为典型案例》

  文章关注早期中国电影研究中被相对忽略的“副文本”现象,以1947年电影《假凤虚凰》事件为例,揭示了“副文本”如何影响电影的文化意义、公众接受和历史记忆。其中,理发师的集体抗议体现了电影作为“公共性迷影”的社会空间功能;媒体的持续报道重塑了电影的原始解释框架;多文本间的复杂互动挑战了电影作为封闭文本的传统观点。文章认为,电影研究应在开放、动态的文化语境下,深入考虑“副文本”因素的影响。

  朱子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声音的数字化解读:黄梅调电影与情感历史的深度聆听

  黄梅调电影作为中国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类型,尤以香港邵氏公司的影片作品为代表,其影片不仅质量上乘,且发展历程最为完整。尔后还与中国时代流行曲的传统相接轨,进而载二十世纪流行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现有电影研究中,对电影声音的“深度聆听”仍显不足。黄梅调电影独特地将戏曲与电影的元素相融合。文章期望借助数字工具,以经典之作《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对电影实现更为深入的“近距离”聆听与感受,从情感分析这一视角,对声音存在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探寻技术与人文之间的交汇点,为如何利用数字音频资源来推进电影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闫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 博士研究生)

  题目:《五十至八十年代戏曲电影布景美学刍议》

  戏曲历经上千年岁月的发展,凝练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艺样式。电影自传入中国后,结合当时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民众的喜好,选择将戏曲拍摄成电影成为初代影人创作的必经之路。建国后,戏曲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形貌收获了大批忠实的观众。在大量的实践中,戏曲与电影两种美学形态差异逐渐凸显出来。中国的戏曲具有强烈的假定性,高度的写意化,这与电影的写实性、逼真性是相矛盾的。那么,营造与戏曲表演相适应的电影布景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从戏曲电影诞生之初开始,梳理了戏曲电影布景的发展始末,探讨其布景风格的流变;其次,依据史料与影片,试图从戏曲唱腔、表演、剧中气氛营造等方面,分析戏曲电影布景与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根据不同剧种、剧目等将戏曲电影分为写实性、装饰性以及魔幻性三种布景风格,以及这些风格所囊括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点评人:檀秋文(《当代电影》副编审)

  对刁颖的点评:

  这组分论坛中有两篇关于动画的文章,作者老师们对早期动画理论的梳理很有价值,这是一个历史连续性的问题。也是发掘中国动画学派文化记忆的一种努力。刁颖老师的文章整体有五个小节,稍微有些多,分成三个小节就可以,结合每个时期的文献,结合人们认知的特点来讨论就可以更加集中。关于卡通和动画这些词是谁提出来的,建议做更准确的考证。“人民动画”和“人民电影”的概念是相关的,它影响了后来关于中国动画学派的理论和认识,建议在这方面多加论述。

  对黄霁风的点评:

  这篇文章特别工整、言之有据、逻辑清晰,对文化记忆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清晰的界定,是一篇高水平的动画研究论文。文章对中国动画学派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对中国动画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对涉及到连续性的问题,建议思考1949年之前的动画能不能放到中国动画学派中去。他们中的一些人物算是动画学派从无到有的开创者,应该对先辈们做出的努力保持充分的尊重。文章研究资料集中在纸质资料上,而当下数字时代互联网上的资料是否也是文化研究的对象?比如一些公众号经常会进行文化史料的整理。应当把资料搜集所囊括的范围扩大,增强研究的包容性。

  对徐国庆的点评:

  这篇文章的题目比较大,够写一本书的内容了。个人不太建议选这样的题目,长时段的研究在单篇文章中是谈不透的,早期电影期刊的属性非常丰富、五花八门,每个时期都不一样。全文缺少问题意识,建议可以把视野缩小,比如编辑群体和早期电影期刊的关系,诸如此类,这是很有意思的点。

  对袁道武的点评:

  文章涉及到了对传奇叙事的研究。在此我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文章标题中提到两个时间概念,“早期电影”和“新时期”,这两个说法有些冲突,需要在细节上做出界定。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还是要缩小范围,长时间跨度的论文写作要多加谨慎。另外,也可以在尝试讨论传奇叙事在整体的影片创作中的比例,尤其是在十七年电影中的传奇叙事。它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创作和指导方针很不一样,其中的新英雄传奇跟古代传奇之间有什么不一样?以古代传奇的概念来讨论新英雄传奇,概念是否依然适用?新中国以来进行了戏剧改革,新时期的创作是否跟原来的戏曲片传奇叙事一样?传奇叙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电影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是否是人民电影隐含的一面?这些问题都应该进行再思考。

  对岳莹的点评:

  这篇文章展现了社会学的视角,把目光放到文本之外的外部环境中,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是一种文学理论,电影的副文本具体指什么?宣传海报、剧照、宣传性文字、电影小说、观影诗等,是否属于副文本?可以对其进一步讨论。现在文章中使用的理论比较多,需要聚焦一些,建议以某种理论为主,其他为辅。《假凤虚凰》事件中这种外来压力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史上非常普遍,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也出现了相似的现象,电影为何会引起社会层面的种种现象?这需要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继续讨论。

  对朱子彤的点评:

  这篇文章采用数字人文对黄梅调电影进行了量化研究,证明了数字人文可以用来研究电影的声音,声音的定量分析能够用来研究电影的表达。存在的问题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数据分析的呈现有些弱。《梁祝》这部戏曲的情感值曲线的起伏是否能通过数字来直观地体现?数字人文研究确实是要立足于数据来发现问题,但我们现在所做的电影研究,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数据是否可以用,而是证明数据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析问题。另外,文章中所运用到的ChatGPT这些以英文为主的工具,它是否能理解中文的含义,或理解中文戏曲唱段的含义?建议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传统性研究的思路。

  对闫然的点评:

  这篇文章用技术性的视角聚焦新中国的戏曲电影,十分工整。问题在于时间跨度为何选取在五十到八十年代,需要对其进行说明。第一章发展史的讨论稍微有些离题,戏剧表演和布景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再加讨论。我国在五十年代进行了戏曲改革,八十年代的时代发展也有很大变化,要结合这些时代背景来进行讨论。更重要的一点是,文章中对于样板戏的讨论是缺失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