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研究(1940-1949)》出版
2023年08月12日 来源:电影史学研究部,电影史学研究部

  2018年10月19日至22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与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年会主题为“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电影:战争风云、历史转折、多元形态”,《中国电影研究(1940-1949)》即这次学术盛会之成果的合集。本书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属于中国电影史年会系列论文集中的一部。目前,中国电影史年会已成功举办11届,年会的文集已陆续出版6部。

  本书围绕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电影史展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语境中呈现出特殊的面貌。在电影领域,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国民党治辖下的大后方抗战电影、东北的“伪满洲映画”、上海的“孤岛电影”和“沦陷区电影”以及港台电影等等不同的电影形态。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和解放,中国电影也在其中浴火重生。可以说,就社会变迁和文化格局而言,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比一九四〇年代的电影更复杂。对这个时期的电影史研究成果可观,但仍有极大深入挖掘的空间,相关的创作、理论、文化、产业等话题也一直是中国电影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第七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得到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空前关注,来自美国、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外学者也积极响应。会前报名人数超过230人,盲审专家从提交大会的145篇论文中遴选出了80篇论文进入年会交流。年会分论坛设有理论梳理、影人研究、影史钩沉、产业观察、性别表达、文本研究、电影与社会、沦陷区电影、大后方电影等12个主题。

  理论梳理

  在“理论梳理”版块中,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研究了陈鲤庭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电影美学专著《电影轨范》,书中对好莱坞影像美学做了基于东方立场的阐释与发展,该著作为战后中国电影的复兴和全球化的尝试划下了创作观念上的起跑线。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从“漂泊”到“恋家”的文本表象谈起,探讨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家”“国”的理念、状态及关系,对1940年代中国电影的都市文化认同做了梳理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聂欣如教授分析了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第一人称视点影像,认为这部影片可以证明中国电影中影像程式的存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立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彭静怡对蒋兆和完成于1943年的水墨人物画《流民图》与蔡楚生郑君里1947年导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194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心态普遍处在一种情感悬置状态中,体现为情感认同与理智认同的博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安燕梳理了“文人电影”的特点,并分析了其集中出现的现实语境及深层动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田亦洲对1941年出版的《电影轨范》版本信息、著作属性、文本构成与理论来源进行了考证和分析,并尝试提出了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翻译史的框架。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郑炀结合日本军国主义将电影置于“思想战”理论框架中的相关论述,探讨了电影巡回放映作为文化思想统治的“毛细血管”的功能。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硕士郝瀚探寻了战后吸纳了“劫收”话语的进步电影受时局、政策之影响,遭遇暗和、阉割与禁止的历程。

  电影与社会

  在“电影与社会”版块中,南京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张丹通过贺孟斧去世这一公共事件回顾贺孟斧的活动轨迹,探寻他被裹挟于动荡历史中的艺术理想与生命温度。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林吉安分析了战后中国电影在官方与民间、政治与商业、媒体与观众等多方力量相互博弈下的生存状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易菲对1945—1949年电影明星背后的时尚服饰进行了解读。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张璐璐以1940 年代两部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假凤虚凰》与《人海妖魔》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电影的虚构文本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樊昊通过对《假凤虚凰》引发的理发师风波始末的观察,分析了该事件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张语洋从城市文化、人物形象、精神建构以及叙事修辞等角度对《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三部桑弧导演作品中的服饰话语进行了研究。

  影人研究

  在“影人研究”版块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阐释了作为中国独有的述史体裁和治学方法的“年谱”在电影史研究中的历史、方法、特点和价值,他认为影人年谱是“重述”中国电影史和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中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础。重庆工商大学张华教授通过分析1946—1949白杨的银幕形象变化探讨了其间因由。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臧杰对方沛霖的性格、趣味、抱负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南京艺术学院季晓宇老师深入探究了方沛霖在1940 年代中后期的发展困境与方向转变。三峡大学副教授林丽萍从影评写作和编剧之路两个角度考察了张爱玲1940年代在上海的电影活动。西南石油大学讲师王诗秒从空间话语、主体性建构和走向现代性三个角度剖析了桑弧导演的电影存在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张洪燕考察了陈铿然战后的电影活动。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研究生徐沁逸通过许幸之电影手稿《电影导演论》探寻了作者的电影观念,并对1940年代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为代表的电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

  文本研究

  在“文本研究”版块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通过对郑君里编导的大型抗战宣传影片《民族万岁》的观察,认为这部作品的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提出该片代人立言的表达形式、戏剧化的叙事手法、虚构情节及演员参与表演等方法与纪录片的创作规范不甚相符,进而指出了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编导“以诗情意绪替代求实精神”“真实和想象不分”的缺憾。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国坤通过美国影片《乱世佳人》和中国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较研究,探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通俗性和历史语境。上海师范大学张隽隽老师分析了1943年的电影版《秋海棠》。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助教马纶鹏重点分析了1947年的电影《松花江上》,阐释了东北电影在美学上的转变。西南大学博士石纯认为40年代的《家》《春》《秋》延续了中国文艺片的传统,奠定了后来四版同名影片的美学基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庞博论述了《太太万岁》中现代新女性与传统贤惠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重庆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黄勇军和助教柳谦述论了电影小说在40年代的勃兴与衰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盛梦阳探讨了上海影人创作的政治环境。

  “满映”与“华映”

  “满映”与“华映”属于战时沦陷区电影,学界较为关注,论文数量较多,年会为此专门开辟了“‘满映’与“‘华映’”专题板块。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德泉基于现存的《泰东日报》对“满映”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观察。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庄君认为李香兰主演的《我的夜莺》影片内外有着多重互动、叠加与重构。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徐雅宁以李香兰主演的“大陆三部曲”及《迎春花》为例,分析了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满映”娱民片中的女性形象及情爱模式。中国艺术研究院杜宜浩博士对《沙鸯之钟》和《花莲港》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分析特殊历史时期电影作为“文化策略”的运行机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张琪通过对《华北映画》电影评论类文章的集中研究,考量了沦陷时期的华北电影业。

  沦陷区电影

  在“沦陷区电影”版块中,北京大学博士洪知永以影片《春江遗恨》为观察对象,着眼于历史题材古装片对历史进行的再编码及观众对电影的解码,考察中日双方互相背离的“借古喻今”,尝试提出重新解读文本的可能性。上海电影博物馆总监王腾飞将“疯狂”与“新生”作为关键词对战时上海电影进行分析,为沦陷区电影研究寻找到另一种现实维度。东京大学博士朱芸绮力图厘清日本三大电影公司与“中华”及“华影”的合作经过。北京大学胡亮宇博士试图重新打开《春江遗恨》断裂的叙述空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郝蕊博士以1944年的古装片《红楼梦》为中心考察了1940年代战时“华影”的真实处境和制片策略。

  大后方电影

  在“大后方电影”版块中,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研究馆员丁小文收集整理了1940年代的西藏电影史料并做出评述。北京电影学院助理研究员李九如认为战时的电影教育实践反哺了战时的电影教育理论,提出战时的电影教育理论基于电影媒介的流动性,即通过时空穿越性和活动影像赋予电影以教育价值。湖南科技学院讲师欧阳家庆以战时的重庆国泰大戏院为例,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电影院的经营策略及影院为战时民族化建设所做的努力。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刘丽莎对战时重庆抗战电影批评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研究。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刁颖对中国战时大后方卡通电影作品的基本形态和历史效应进行了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戴小晴以《中国电影》期刊中电影理论为切入口,对大后方的电影理论建设进行全景式地考察。

  费穆及其作品

  费穆在1940年代的作品备受学界关注,一批入选论文围绕着“费穆及其作品”形成了人物专题研究。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应雄对费穆的《小城之春》和法国导演布莱松的相关作品电影做了电影语言的比较研究,他认为费穆的作品有意探讨“影像”和“语言”的关系,以及“电影”和“文学”的关系。西南大学副教授赵剑重点分析了《小城之春》,提出“发乎情,越乎礼,止乎仁”是该片的伦理叙事策略,“剥礼见仁”是费穆就时代困局所表达出来的止乱救世之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副教授赵轩重新爬梳了1940年代评论界在《小城之春》相关论述中的理论得失。北京大学博士李诗语从电影《生死恨》的两篇电影小说谈起,辨析了《生死恨》中的空间塑造与情景关系。云南艺术学院讲师谢波认为《小城之春》独特的美学风格一方面得益于文华公司及其特殊的体制,同时也源自历史时期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交锋。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朱萍老师梳理了孤岛时期成立的民华影片公司的制片策略和价值取向,并分析了费穆在该公司创作的《孔夫子》《古中国之歌》《世界儿女》等作品。南京大学博士王一冰以《生死恨》为主例阐释了1940年代戏曲电影美学实践得失及其影响。

  性别表达

  在“性别表达”版块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从类型理论、女性叙事和跨媒介文本指涉三个方面,对战后进入中国的英国电影《相见恨晚》和中国影片《不了情》《小城之春》进行了比较研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卢伟力以《小城之春》《春雷》《一代妖姬》为例,探讨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所呈现出的新伦理框架和情感节奏。天津师范大学讲师年悦以上海沦陷前后演员李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众媒介将女明星建构为符合民众理想的美好女性形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赣南师范大学讲师刘丽芸以电影明星陈云裳为例,考查其明星形象的多重建构及呈现的多义性、暧昧性和矛盾性,认为陈云裳有效地将彼时“孤岛”的政治使命与大众文化整合一体。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建华考察了1940年代上海孤岛女明星的日常生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钟瀚声通过对《新闺怨》与《遥远的爱》两部影片的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创作者表达现代女性意识不同侧面的方式。

  电影方志

  在“电影方志”版块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苑笑颜分析了南京大华电影院在1940年代特殊历史社会环境下的命运变迁、映演机制和空间形态。鲁东大学讲师孙鹏老以“福禄寿事件”为中心考察抗战后青岛市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与运作。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博士赵晟以山东省立教育电影院为例论述了战后济南电影院的接收与经营。鲁东大学讲师位晓宁对青岛电影“敌产”接收与处置情况进行了梳理。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兴昀考察了抗战胜利后的天津市戏曲电影业同业公会,该组织作为各家影院的代表,为维护同业的权益完成了鲜为人知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上海戏剧学院博士陶旻瀚对战后南京地区影院市场进行了分析。

  产业观察

  在“产业观察”版块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镇对1940年代中国电影界两度出现了拍摄“自费电影”的热潮这一现象的背景、过程、影响及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北京大学博士普泽南分析了1946-1948年间的中国电影贸易。厦门大学博士刘晓臣通过中电三厂的制片运营策略分析了中国电影业的意识形态基底与商业自觉。厦门大学博士朱超亚论述了解放初期上海私营电影制片业的产业生存。南阳理工学院王玉良老师梳理了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发行,勾勒出其在中国的传播脉络。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焦仕刚对战后上海电影发展面临的政治困境和经济困境进行丰富的微观化和数据化历史探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刘磊对金星公司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蔡春芳通过观察战后在中国出版和发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和中文报刊《新闻报》《申报》《电影论坛》《影剧春秋》等,探析了英美电影在中国展开的市场竞争。

  影史钩沉

  在“影史钩沉”版块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赵卫防研究了1940年代后半期香港国语电影,这些影片表达出较为鲜明的“载道”意识和教化意识,同时也体现出在地化娱乐意识和创新色彩。上海大学教授黄望莉以颇受争议的战时刊物《新影坛》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该刊物帮助上海影人在复杂生存状况下实现“软性”反抗的方式,以及刊物对电影艺术本体理论探讨和推动。南京艺术学院秦翼副教授从各类资料中找寻并拼合出自全面抗战前后至日寇完全占领上海期间,电影界面临并逐步升级的胶片危机,并分析此“危机”直至今日的延续,剖析这一民族电影业、制造业乃至国家政治的深沉伤痛。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以国际传播语境下的大后方新闻纪录片《电影与播音》为基础进行了媒介史探究。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淼探讨了抗战时期泰国华人华侨的电影救国思想,这篇论文将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视野延伸到海外,其开拓精神值得赞赏。福建师范大学讲师侯凯探讨了二战后大陆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1945-1949)。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樊妍秋论述了1930、1940年代之交武侠电影的短暂复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孙天晨用民族志理论分析了郑君里编导并于1943年公映的《民族万岁》等社会纪录片。

  以上内容主要摘自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为本书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