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修复的经典老片《林家铺子》(4K修复版)在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上举行了首映仪式,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收集整理部主任林思玮、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和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工程师焦翔到场参加,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电影局局长葛学斌陪同出席。
《林家铺子》(1959)由著名剧作家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水华导演执导,谢添、于蓝主演。
在首映式上,修复工程师焦翔首先播放了《林家铺子》的修复对比短片,观众们得以直观地看到和比较修复前后的画质。
放映结束后,陈墨研究员对影片背景进行了介绍,他说:“这是一部由一流工作人员创作出的一流影片,也是一部非典型的50年代电影。这样一部电影,拥有着不可置疑的经典性和艺术性,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同时,影片修复团队也是我国一流的,在国际领先的修复团队。
电影拍摄时正值全社会追求多快好省的建设新中国的特殊时期,电影也正在用越来越短的时间拍摄,但这部影片却足足拍了一年多。光影片开头的那只猫,拍摄团队找了好几个星期。最后是从梅兰芳先生的家中找出来的,这是水华导演慢工出细活的具体体现。这只猫是影片中很重要的元素和线索,在电影中和林老板女儿的生活状况是相互呼应的,让观众的情感有一个通道可以快速进入到电影情景中。
影片的艺术性是非常强烈和伟大的。可以说,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把1930年的中国装进了一个82分钟的故事中,并且,每一个镜头都有表达的功能。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林家铺子经过挣扎最后倒闭的故事,但是,为什么倒闭?是因为乱世中资金的断裂?还是因为日本侵华,日货遭到抵制?是因为林家铺子老板被抓?还是因为中国农业生产在工业压力下的窘迫?这些都是其中的原因,但又不完全是决定因素,而真正的原因,是永远都无法固定定义的,每个人都在给出不同的评判,这就是艺术的品质,这就是经典性的所在。”
讲到这里,陈墨老师情绪逐渐地激动起来,言语中对电影的热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他激动地说:“林老板是100多年电影史中最复杂的人物,他在不同的人面前有着不同的侧面,这就是导演和编剧的伟大之处。谢添这位优秀的演员对人物的表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表演,哭笑的呈现,微表情的变化,在那个时代就已经用上了。可以说,他是林老板附身了。也正是这些优秀的电影人和演员,把大家的同情和关注吸引到林老板的身上,让大家体察到创作者的初心和林老板的愤懑无奈和哀伤。这是1930年代的愤懑无奈和哀伤,也是整个中国的愤懑无奈和哀伤。”
修复工程师焦翔还在映后与大家分享了《林家铺子》的修复过程,他介绍道:“《林家铺子》有十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七帧,我们一帧一帧的去修复。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使用了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毕竟只是数据编程,比如在一个下雪的场景,人工智能竟把雪花也一起给消除掉了,这时就不得不手动地调试。
色彩修复方面,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准确完美地呈现影片所要传达的意念;声音方面,我们把原来的单声道做成了5.1的环绕声。为了保证修复效果,我们在大银幕上进行了几十次的反复鉴定和确认。这部电影,我们团队一共耗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全部修复完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给大家呈现一个更好的《林家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