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产电影论坛——贺岁片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电影管理部门的领导、电影投资和发行放映公司的负责人以及研究机构、教学机构的专家学者,全面梳理了2009年贺岁档的情况,探讨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回顾了贺岁片十多年来的脉络、贺岁档的建立和形成,并就贺岁片的美学特征、艺术形态、叙事结构、在整个电影产业链当中的位置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建勇、饶曙光主持。
刚刚结束的2009年贺岁档,共有40多部进入主流院线市场的大小影片竞相入市,此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创作的数十部影片也以大规模展映方式或从局部地区进入贺岁市场。据统计,此次长达2个多月的贺岁影市,全国可统计票房高达15亿元,比上年同期的9亿元增加6亿元,增长67%;可统计观影人次4600多万,比上年同期的3400万人次增加1200万人次,增长35%,双双创历史之最。如此火爆影市,自然引来专家学者的强烈关注,大家的一致感言是“中国电影像一条龙一样,正迎来一次更辉煌的腾飞”。
傅红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
设立一个经常性的国产电影论坛,加强优秀国产影片的文艺评论、宣传推介、展播展映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电影研究学术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应该关注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这是国家广电总局对我们这样一个单位一再的指示,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我们会按照这样一个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序地可持续地推行学术工作。我们决定今年设立一个经常性的国产电影论坛,以加强优秀国产影片的文艺评论、宣传推介、展播展映,有针对性地组织国产电影发展态势的专题性研讨,并对一些重点国产影片进行推介,宣传和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精品,为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持。希望这个国产电影论坛,能给电影界专家、学者,在生产一线的制片人、导演,在市场一线的发行人,包括院线影院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平台,有助于他们对电影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整个体制机制的建设,创作生产,包括电影市场的中外交流等,展开深入的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共同发出电影业内主流的、富有感召力的声音。
我们的国产电影论坛,将大力倡导电影理论批评和研究,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电影的现状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推进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怎么找到解决出路,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前景等等,从这些角度来重点关注中国电影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一些冰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给予客观的、科学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解释和回答,以不断增强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国产电影论坛这个平台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联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电影研究协会、中国电影放映发行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包括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等等,共同推动这个国产电影论坛。我们计划每年举办两次论坛,大概在每年6-7月份,对上半年进行总结,然后在来年的1-2月份,对下半年和整个年度的中国电影发展态势作出总结。现在全国很多电影学术单位,都在推出关于中国电影的相关年度报告,大概有5-6种,我觉得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应该发挥独特的优势,及时推出电影发展态势的半年度报告。
举办“国产电影论坛——贺岁片学术研讨会”,使得我们的国产电影论坛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贺岁片经过十来年的打造,已经像央视的春节晚会一样,备受广大观众期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贺岁档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规模,但是从整体的格局来看,现在的电影档期分布还不是太均衡,除了贺岁档之外,目前可能拿出来运作的有清晰概念的档期还不太多,全年365天,如何形成众多可开发的档期,使电影生产力得到更好更均衡的发挥,这个话题也值得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我们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档期,应该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相结合,带动整个电影产业更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彰显出电影独有的强大力量,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毛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
全面推动数字电影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层次
刚刚过去的贺岁档期,对于每一个电影人来说,都是惊喜不断。从去年11月底开始,一个个好消息不断传来,我们的电影院差不多经过了20年的时间,终于让大批的电影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出现了观众如潮、一票难求的景象。在此,我先给各位专家介绍一下去年12月份电影市场的一些信息。
2008年12月,一共有1725万人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33条院线统计票房达到5.27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82亿,进口影片只有4470万人,创造了多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人次、票房最高纪录。到了2009年1月,这个纪录又被刷新,观众人次达到2044万,而2008年同期观众人次只有935万,同比增加了1100万观众,与此同时票房达到了6.36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达到5.58亿,占到市场份额的87.74%,进口影片票房只有7800万。同比2008年1月份的总票房2.4亿元,今年1月份票房增加了3.96亿元,增长了165%,这个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主流院线的票房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接近13亿,13亿的概念相当于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前很多年的年票房。可以说,电影改革通过1993年取消计划经济统货统销的模式,通过建立起来竞争的发行渠道,到2002年彻底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院线制这样一种模式,到2003年以后降低电影的准入门槛,各类资金踊跃进入电影制片发行领域,每一次的变革都给电影发展带来了活力。而贺岁档、贺岁片,正是中国电影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一个产物。
贺岁档期过去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2月14号是情人节,当天票房近5000万,创下了多年来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但是情人节过后,这些天的全国票房每天也就是四、五百万,这个下降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怎样有更多的影片投放市场,另外一方面是,尽管我们说今年贺岁档有3000多万观众走进了电影院,但是相对于13亿的人口,这样的观众人数还是非常少的。与此同时,贺岁档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成都、杭州等大城市里才有,我们国家有300多个地市,现在还有2860个县基本上没有电影院,这些地方的观众,根本没有贺岁电影这样一个概念。大城市观众能够看到热门影片,农村观众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能够看到,但中间这么大一块小城市观众看不到,这些地方还无法实现票房。
如何让中国电影真正“牛”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借这样一个机会,我简单地把电影局有关电影发展的一些措施、战略,给各位专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年电影局一个重大的战略,就是全面推动数字电影的发展,这个战略分三个层次:其一,低端的农村电影市场。这一块采取低端0.8K数字电影放映,通过差不多快四年的实践在农村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今年政府的招标加上新农村放映公司的招标,大概还有12000套设备要投放市场,就是说今年年底会有3万多套设备投放农村市场,等到明年“十一五”计划结束的时候,投放市场的设备将达到4万套,农村16毫米胶片放映将被数字电影放映彻底取代。
其二,中小城市中档1.3K数字电影院线的建立,这一块我们从今年1月10日已经开始在上海的郊区,山东的部分郊区,部分乡镇电影院、县级电影院、地市级电影院,投放了20套自己生产的设备进行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鼓舞。等到1.3K放映设备在全国推广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县级观众看电影难的问题能够有所缓解。而且今年电影局已经非常明确,要拿出3000万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1.3K数字电影院的改造。
其三,商业电影院2K电影院的放映,这一块我们国家发展是非常快的。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2K数字电影银幕处在全球第二位,全国有900块银幕,美国有4000块,中影集团目前又采购了一些。我们之前为了2K数字电影的发展,已经做了铺垫工作。从今年1月1日起,我们要求每一部胶片电影,在送审的时候,改变过去送两个拷贝的情形,必须送一个拷贝,送1.5母带,这样每一部胶片电影都有了一个数字版的母带,就为下一步数字电影的发行奠定了一个基础。
此外,去年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制片方的分帐比例做了一个指导性的建议,把分帐比例提高到43%,不低于43%。这里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制片成本在不断扩大,而电影回收的渠道越来越依托于票房。另外还有个考虑,制片方在发行数字拷贝的时候,减少了胶片拷贝的投入,那么他们就可以从43%里拿出一个比例来,返给数字电影设备投资商。
今年我们可能还会适当多引进几部市场上非常看好的3D数字电影,通过3D数字电影的引进,一方面让大家都来购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也想通过这些3D电影的引进,尝试一下在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市场上都通行的虚拟拷贝费。我们初步设想,拿出票房的5%,反馈给设备投资商。
王珠(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甲方乙方》开创内地贺岁片概念
提到贺岁片,不能不说到《甲方乙方》,这里面我有很多亲身经历,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说实话,当初策划、拍摄《甲方乙方》的时候,还没有贺岁片这个概念,也没有这个档期。那时紫禁城影业公司刚刚筹备,冯小刚拿着剧本《过着火红的日子》来找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甲方乙方》的操作。《甲方乙方》开机的当天,10点钟要开这部贺岁片的新闻发布会,9点钟的时候,北京市的几位领导把紫禁城公司的几位主要领导,包括当时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有我叫过去,问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影片”。
我们当时还想着10点钟的新闻发布会还开不开,同时我们及时跟北京市领导沟通,说出了拍片的三个理由。“第一,紫禁城公司要拍主旋律影片,这是它成立的初衷;第二,紫禁城是一个公司,它要拍挣钱的片子,因为公司要生存;第三,除了主旋律影片和挣钱的影片,紫禁城公司还希望拍各种类型的影片,这样有利于团结一大批电影艺术家。”
我觉得当时的领导相当开明,认为我们的三个理由很充分,同意了我们10点钟准时开新闻发布会。当时领导就问了一句,“你们能保证这部影片是挣钱的影片吗?”因为我分管影片发行,我就回答说,“这部影片肯定挣钱”。之后我们赶紧召集所有的发行人员,研究《甲方乙方》的档期。我们根据拍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经验,算了算档期,觉得 12月份合适,这样我们就做了个贺岁片的概念。只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想到,贺岁片会迎来今天这样大规模的一个专题研讨会。
关于北京电影市场的几个基础数字,我再次跟大家说一下。现在北京市9条院线,2008年电影票房达到5.25亿元,比2007年增长43.8%。2009年1月底,北京共有71家影院,310块银幕,今年还将有9家影城、60块银幕投入使用。2009年贺岁档期北京市场票房实现1605万,比2008年同期上涨了37%。情人节当天北京影院的票房统计是661万,比2008年同期上升76.9%。
耿西林(中影集团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
档期代表一种认可度
贺岁档和贺岁片确实是不相同的概念。我们发行电影更多谈的档期,档期代表一种认可度,是一个共同的结,做发行的人比较看中这个。对我们来说,影片的安排时间也叫档期。一部影片要找档期,表明片方对这个档期的认可度。贺岁档,按照习俗,中国人一到过年就热闹非凡,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团体消费行为都是相关联的。我看了12月份,四个星期周末共12天,加上圣诞,圣诞两天相当于一个比较高潮的节假日,所以它的休息时间是14天,再加上元旦3天的时间,有17天大家可以休息,看电影的热潮很容易就形成了。1月份为什么票房好,因为它有7天假,7天假期的票房产出就是1.5亿以上。12月份整个平均每天的观众人次接近56万,平均每天的票房是1700多万。1月份休息日更集中,平均每天观众人次是66万,比12月还高,平均每天的票房是2005万。
票房好是一个综合因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影院的扩量。原来观众想看电影看不到,没地方看,或者观众嫌影院条件不好,不看了。对于那些领着相当工资的人来说,让他们坐在木板椅上看电影,是不大可能的。
张宝全(今典投资集团总裁):
《叶问》真正做到了城乡贺岁同步
我想就我们去年发行《叶问》的情况讲一点体会。最大体会,利用数字放映优势,扩大贺岁片放映市场。《叶问》除了中国所有高端影院同步发行以外,另外中国有65个中小城市和100多个县城,和将近一万多个行政村,同步上映,也就是说中国贺岁电影通过数字放映的优势,真正做到城乡贺岁同步。因为这部影片版权是我们的,所以我们能够做到。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铺设和运营的数字2K放映设备达到900多台,目前正在安装的还有大约700多台,到今年年底国内会有1600台2K数字设备全部运营。我们的数字化银幕覆盖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达到了40%左右。这个40%银幕的覆盖率,占据了70%的票房。如果电影局今年再推出所有影片双拷贝,这个比例还会加大,同时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地市级放映机,都可以和北京、上海同步上映新片,一旦中国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大面积恢复,这个进步会非常了不起。
高军(北京新影联影业公司副总经理):
新的发展动力来自于覆盖面的增容
中国贺岁片走了12个年头,我个人把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7- 2002年,从2002年至今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贺岁片,片种相对单一,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当中,票房增量主要依靠片种的丰富和影片数量的增加。到了今天,整个贺岁档的票房从当年的1个亿左右,增加到了15个亿左右,那么接下来,在向贺岁档第三阶段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依靠什么来作为支撑发展的动力呢?我认为时间上已经没有太多的挖掘潜力,因为目前的贺岁档已经提前到11月份就开始了,刚刚过去的2009年贺岁档长度达到了72天,这还不是最长的,如果春节是在2月份,贺岁档还可能延续十天到半个月。此外,影片数量也不会有太多的增容,因为今年贺岁期间主打影片已达到二十六、七部,差不多平均每两天就有一部影片。
新的发展动力可能源自哪里?我觉得应该是在覆盖面的增容上。就是说除了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市场空间还要扩容,如果说今后的贺岁档里能出现一部影片票房高达5个亿,8个亿,增容的可能性应该就来自于这一块。
陆遥(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总经理):
片方没必要千方百计争抢贺岁档
今年1月份全国票房形式很好,我就说应该冷静一点,1月份14天假期,平均两天一个假期,假日消费被提前释放了。此外,贺岁档影片之多,也是多年少见、罕见的,众多影片质量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冯小刚拍《甲方乙方》那是1997年,当时我也参与其中,影片全国票房最终是3000万,北京超过了1000万,那时候过1000万就是不得了的成绩。现在哪能想到,10年增长了10倍,同样是冯小刚的贺岁片,票房从原先的3000万突飞猛进到了3亿多。
今年整个贺岁档20多部影片,我们影院的节目预告表都摆不下了,后来想办法再去增加每天的预告。这么多好影片放在一起,影院当然高兴,但是对制片方来说确实很残酷,比如今典集团发行的《叶问》,如果没有这么多影片一起放映,它的产值还会发挥。所以我觉得,片方没必要千方百计争抢贺岁档。档期容纳不了,国内的银幕数就是4000多块,如果拉匀了放映,贺岁档过后的3-4月份就是一个低潮期,刚才讲票房从每天的5000多万一下子掉到每天500多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过去讲计划经济,现在计划经济不做影片排映指导了,我们倒是觉得,如果做点指导可能会更好一些。
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多类型、多种类、多来源的影片同时加入贺岁档
从1997到2002年,贺岁档逐年建立起来了,逐步满足了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这样一种心理需求。从2002年之后贺岁档进入第二阶段,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此后2003-2005年,都有贺岁大片进入,虽然类似《夜宴》,《无极》这样的大片口碑并不是很成功,但从制片方操作、运作的意图和规模来讲,还是贺岁片的概念。由此出现了大片与温情喜剧片同时并举的一个贺岁市场,这个市场极大地拉动了票房的提升,提高了观众对贺岁档更进一步的信心。发展到2006-2008年之后,又呈现出多类型、多种类、多来源的影片同时贺岁的现状。
《叶问》和《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事例告诉我们,今后在贺岁片的片种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刚才大家都谈到,贺岁档票房的扩大,来源于国内影院的增加,银幕数的增加,但与此同时,多类型多资源的影片本身的开发,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的一个问题。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贺岁片发展十多年具备的四个意义
贺岁片发展的十多年,我总结它可能具备四个意义:第一,创造了一个品牌。贺岁片开创了冯小刚时代,可以说,冯小刚系列贺岁片真正成为了内地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包括今年的《非诚勿扰》,中等投入换来了超高票房,冯小刚的每一部影片都使这个品牌增值,这个品牌具备了可持续发展性。
第二,形成了一种类型。贺岁片到了冯小刚这里,拓展了一类让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加在一起的温情喜剧片,这样一个电影类型应该说非常具有内地特色。可以说,至今为止在中国内地真正具有类型特点,具有最高性价比的片种,唯一就是喜剧片。
第三,培育了一个档期。这个逐步培育起来的贺岁档期已经越来越长,从半个月,一个月,到现在的近三个月。通过这个档期,观众的需求跟电影制片之间找到了一个连接点,同时又带来了别的档期意识,从贺岁档开始,后来逐步有了暑期档、情人节档等。
第四,带动了一种市场化意识。很长时间以来,贺岁片受到了观众欢迎,但是观众没有完全在意识上认可,而艺术家、评论家则大都排斥冯小刚的贺岁片,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但是这个意识慢慢改变了,大家开始接受电影也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健康文化,它本身并不见得一定要表达特别重大的主题。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从冯式贺岁片看中国贺岁电影的本土特征
我要讲的是,从冯式贺岁片看中国贺岁电影的本土特征。贺岁片经过12年的演化,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至少可以归纳出五点。第一,它已经从探索片这一边缘,上升到主流片的地位;第二,贺岁片已成为国产电影业支柱性的类型片之一,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第三,贺岁片形成了让中国观众愉快地投入其中并争相传诵的贺岁片文化;第四,它所带来的文化产业、时尚消费、生活方式的持续效应链不可低估;第五,它在海外华人社群中的感染效果绵延不绝,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海外,要回头看看国内发生了什么,往往就要通过贺岁片来看。
今天冯式贺岁片成了一种主流,但是它面临一个新的困境,那就是如何不断地转型,不断地丰富。下一步冯小刚怎么走,我期待他有新的开拓,以便不断引导贺岁片的新潮流。当然国内还需要有新的导演加入贺岁片主流导演中,持续推动电影业新的发展。
苏小卫(著名编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副主任):
贺岁片的剧本创作至关重要
我作为剧本中心工作人员,对剧本想得比较多,我想避开学术,说说贺岁片里故事的感受。从已有的贺岁片看,我们能感受到,大家都在说冯小刚某种意义上是贺岁片的保障,还有葛优,还有很多明星,只要他们出现在贺岁片里,都会有比较好的票房。但是我们现在还不敢说,哪个编剧就是贺岁片的编剧,我们也不敢说,写什么样的故事,在贺岁片里肯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换回多大的票房。至今为止,电影贺岁片的剧本创作,没有像赵本山小品那样的品牌优势,甚至也没有郭德刚的相声那么有品牌。电影终究还是内容产业,内容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那么也就是说,故事不是贺岁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将来可能会成为贺岁片发展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当我们有了投资,有了大牌导演、明星,定好了档期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拼什么?应该拼故事。故事怎么写,写什么,贺岁片大多是温暖喜剧,大团结结局,表现真善美,积极健康,让中国老百姓过好年,给年轻人过节提供一个特别美好、温馨的回忆。我想说的是,我们写喜剧,别把喜剧给写坏了。不是所有的贺岁片都是喜剧,但是一个好的喜剧,如果加上贺岁片的一大堆因素,可能会更好。如何写出一部好的喜剧,这是未来贺岁片发展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卫(CCTV-6《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
狭路相逢内容胜
因为身在一线给所有的电影宣传做策划,所以我对各家制片方的影片做过一个整体全面的策划分析。我讲话的标题是“贺岁档电影‘亮剑’与争夺观众心理”。什么是亮剑?在一个档期,两部电影同时上,这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或者说,狭路相逢内容胜。这里我主要说一下在宣传过程中,影片的宣传内因是什么。
这里就举一个例子,去年11月下旬,打响贺岁大战的是《桃花运》,跟它狭路相逢的是《证人》。按理说,《证人》是谢霆锋主演的,打败《桃花运》原本绰绰有余。但是在这一仗中,《桃花运》胜,《证人》败,这里面除了《证人》宣传比较弱这个因素,我们不得不提到,《桃花运》写几对男女交往的故事,有真实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和内地普通观众很相近,吻合大多数观众的内心。
赵葆华(《电影》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贺岁档的三个奇迹
解读今年的贺岁档,我们会发现三个奇迹。第一,2008年岁末贺岁电影票房达到15亿,在全球经济变冷的寒潮下取得了一个奇迹。第二,此前并不被抱以厚望的《非诚勿扰》,投资6000万,票房超过3亿,超过了同期上映的《赤壁》(下)。第三,年轻导演宁浩拍摄的影片《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这个事件本身具有变革性意义,它将最大限度地引发新一代的电影人重整自己的创作观念,将更大的才能和注意力投向市场。
宁浩挤进“亿元俱乐部”,和张艺谋、冯小刚比肩,这一点有非常高的感召力。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下的中国贺岁片,贺岁电影类型已然形成,关注、研究、建设贺岁类型,将是拉动中国电影产业前行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注:本文按会议发言顺序整理) (摘自中国电影报)